粵港澳三地消費者委員會昨日聯合發布消費提示,提醒市民跨境網購內銷商品需謹慎。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跨境消費更趨頻繁,要求網購平台完善標識和警示字句,有助提醒消費者了解所購買產品的適用情況,減少爭議。粵港澳三地消委會應進一步完善跨境網購監管和投訴機制,讓消費者在自己的城市就可以便捷地進行跨境投訴,為大灣區居民提供便捷、公平的消費環境。
港澳居民跨境網購內銷商品,為港澳居民提供了更豐富、多元的購物選擇。但由於部分商品受內地政策法規、物流成本、商品性質及營銷策略等因素影響,僅面向內地市場銷售,港澳居民購買相關商品,容易因不了解情況,導致消費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法律標準的不同是跨境網購的首要問題。港澳與內地在產品標籤說明、品質標準要求等各方面存在差異。內銷商品只需符合內地相關規定及標準,港澳消費者購買前若不仔細查閱產品詳細資料、功能說明,極易引發消費糾紛。
運輸流程的複雜性也給消費者帶來困擾。跨境網購涉及商戶發貨、內地物流運輸、集運倉代收及暫存、跨境運輸、本地派送或自取等多個環節。集運倉通常只檢查包裹外層包裝完整性,不提供開箱驗貨服務。若消費者在簽收時發現商品破損,責任難以界定,容易陷入多方互相卸責的困境。特別是購買貴重、易碎商品時,消費者很可能遭受損失。
退換貨亦是跨境網購的一大難題。相比實體店購物,網購退換貨情況更為常見。但內銷商品到達集運倉後的後續物流安排需消費者自行處理,退貨費用往往由消費者自行承擔。即使商品存在品質問題,商戶也可能拒絕承擔跨境運費。
此外,跨境網購還涉及海關監管問題。例如近期葵涌一名男童從「拼多多」買來煙霧彈玩耍釀成火警事件,就暴露出網購平台出售可能違反香港法例的違禁品,反映出跨境網購規管存在漏洞。
面對跨境網購的問題,完善消費者權益保障有現實必要。首先,網購平台應承擔起相應責任,完善標識和警示字句,確保消費者了解所購買產品在自己居住地的適用情況。其次,完善跨境退貨和換貨的服務是關鍵。平台應提供清晰的退換貨政策和流程,降低消費者的退換貨成本和風險。三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協調,建立高效的跨境物流體系,解決跨境物流不暢的問題。可以探索建立跨境退貨中心,統一處理跨境退貨業務,提高退貨效率,保障消費者權益。再者,三地消委會要完善投訴機制,建立統一的大灣區消費者投訴調解平台,簡化跨境消費糾紛處理流程,幫助消費者高效解決爭議。
長遠而言,三地應努力推動消費標準互認、標準統一,制定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服務標準和消費維權標準,這不僅有利於保障消費者權益,也能將大灣區消費市場的餅做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