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分析指出,按照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及潛力,中國已整體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充滿機遇。要全面進入高收入國家則仍同樣面臨不少挑戰,需要持續發力,解決發展不均衡的矛盾、克服外部衝擊,從而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動中國從經濟大國成長為經濟強國。
市場規模龐大 消費空間開闊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徐海生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上半年中國經濟在外部壓力明顯加大的情況下實現5.3%的增長,超出外界預期,體現了中國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韌性與能力。與此同時,中國有14億多人口,包括4億多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和進口市場,上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4.5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5.4%,比一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顯示市場規模龐大,消費空間開闊,因此經濟向上向好態勢明顯。
此外,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力度,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繼續保持較快發展,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增速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個百分點;1月份至5月份,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接近10%。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同時,推動中國成為高收入國家,仍面臨不少現實挑戰。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撰文指出,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對於經濟發展來說,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是指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近20年來,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長期處於0.45-0.5的高位,累積形成的財富差距更加明顯,不僅使居民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愈加不足,甚至使青年一代的奮鬥意願下降,各種形式的「躺平」成為網絡熱詞。
另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掀起「逆全球化」思潮,先後對中國採取貿易爭端、「技術脫鈎」、「供應鏈彈性」等遏制手段,企圖將中國從全球價值鏈中孤立出去,包括俄烏衝突等地緣政治問題也對中國進出口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些問題必須應對和克服,以免全面進入高收入國家的時間被推遲。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