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職業新工種不斷湧現,折射出消費新需求、市場新變化,展現了社會的活力與蓬勃生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新職業發布制度的核心意義在於動態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對新技能的需求,提升勞動市場響應速度。將新職業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不僅有助於相關職業在教育培訓、職業評價、就業統計等環節實現制度化認定,也有利於提升其社會認可度和職業吸引力。
鼓勵企校聯合培養人才
與前兩年相比,今次發布的新職業數量保持穩定,但新工種明顯增加,多達42個,是近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人士表示,這說明前些年認證的新職業比較準確,呈現了良好發展的趨勢。同時隨着新技術得到更廣泛深入的應用,原有職業的內涵更加豐富,分工更加細化。張成剛分析稱,新職業的湧現源於技術革命驅動生產力進步、綠色轉型改變產業邏輯、消費需求提升服務專業化等,也支撐了新業態發展,如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體現出中國外貿轉型的現實需要。
關於未來發展,張成剛建議,為釋放新職業的活力,應加大新職業宣傳力度,推動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改革,加快建設與新職業匹配的技能認證機制,鼓勵企業、平台、高校等聯合培養新職業相關人才,實現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的雙輪驅動。還要健全新就業形態下的權益保障制度,特別是在社會保險、勞動關係確認等方面加強制度供給,以構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勞動市場環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