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慧琼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立法會議員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淡水資源在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彌足珍貴,許多國家和地區在供應淡水的時候往往收取高額的費用,更有不同國家和地區因為淡水供應問題而發生衝突。由此可見,穩定且充足的淡水供應,對於香港社會的持續繁榮發展而言,無疑是基石一般的存在。「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轄下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工作小組)於7月12日至13日舉辦為期兩日的大灣區交流團,聯同傳媒宣傳分組委員李鑾輝和李子樹博士、政府新聞處處長廖李可期,以及二十名香港新聞界代表到訪深圳及東莞多個企業和地方。這一趟旅程,讓大家對東江水供港工程承載的深遠意義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是一堂生動且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大課。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社會繁榮穩定,各項生活物資富足,新世代已經沒有體會過停水停電的生活。但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久旱無雨,水塘枯竭,香港一度出現嚴重供水危機,港英政府不得不實行限制供水措施。在水荒最嚴重的1963年,港英政府規定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找水挑水成為香港市民的頭等大事,一些人甚至在山溝的岩縫中挖井取水。受水荒影響,香港經濟社會發展遭受重大打擊,市民苦不堪言。
勒緊褲腰帶 建設「生命線」
香港同胞所面臨的困境,時刻牽動着中央的心。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決定建設東深供水工程,要引東江水來滋潤乾涸的香港。或許很多香港青年並不知曉,在當時,作出這一決定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1963年,新中國剛剛成立14年,百廢待興,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均 GDP 僅有74.5美元。而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需要投入3,800萬元人民幣,這一數字,幾乎接近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一。國家毅然決然地選擇「勒緊褲腰帶」,也要確保香港市民的供水,這份深情厚誼,重如泰山。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動工興建。自1965年開始向香港供水,至今已運行60年,累計供水超過300億立方米,為香港的民生福祉和繁榮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該工程經歷了多次擴建和改造,以滿足香港日益增長的供水需求,並確保供水安全和水質。它宛如一條堅韌的生命線,不僅為香港市民送來了生命之水,更如同一座橋樑,緊密地連接着民族的凝聚力,每一滴東江水,都在無聲地訴說着祖國守護香港繁榮穩定的動人故事。
踏入新時代, 香港在「一國兩制」的護航下邁入由治及興,「一國兩制」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而東江水工程正是「一國兩制」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首先在協作機制上實現動態化。通水以來,粵港雙方始終保持良好的合作,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雙方簽訂了13份供水協定,每份協定都根據兩地供水的需求不斷進行微調。並且成立了「粵港供水運行管理技術合作小組」,定期對供水狀況進行匯報,這種制度化磋商模式,既體現中央對香港自治權的尊重,又確保兩地訴求的精準對接。
東江水定價機制靈活,且以香港需求為導向。依據1989年粵港供水協議的框架條款,每年粵港雙方至少會面一次,共同商討下一年的供水計劃以及相關事宜。供港水價的確定,是在充分尊重粵港雙方意見的基礎上達成的。同時,供水量也會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例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經濟遭受重創,粵方展現出了無私的包容與支持,同意將年供水量增幅從3,000萬立方米降至 1,000萬立方米,極大地緩解了香港的財政壓力。這一舉措,深刻地體現了在「一國」框架下,內地對香港特殊境遇的深切關懷與全力支持。
全面築牢民生保障
東江水工程的成功,更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以及兩地的深度合作樹立了光輝的典範。在電力保障領域,借鑒「統包容量 + 浮動用量」機制,大亞灣核電站穩定地保障着香港25%的電力供應;在食品保障方面,實現了生鮮農產品的 無縫通關,讓香港市民能夠第一時間品嘗到新鮮、安全的食材。這些全方位的保障措施,如同堅實的護盾,為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構築起了一道穩固的防線。
「飲水思源」,東江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永恒主題。如今,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已被中宣部命名為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除了在今年工程建成60周年之際舉辦慶祝活動,我們更期待更多社會賢達走進校園、深入社區,向更多人娓娓講述東江水的故事。同時,我們也希望教師、社工等不同行業的人士能前往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參觀,並推動這類活動逐步常態化,讓更多香港市民了解東江水背後的歷史,真切感受祖國的深情厚誼。
同時,我們更熱切地盼望,香港能夠湧現出更多類似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特區政府能夠出台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措施,大力推廣這些基地。比如,巧妙地融入智能科技元素,借助擴增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等先進技術,結合步行導覽和互動活動,為遊客打造一場沉浸式的體驗盛宴,讓他們在互動中深入了解歷史,在體驗中激發愛國情懷。讓我們攜手共進,不斷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廣度與深度,讓愛國精神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共同書寫香港與祖國攜手奮進的美好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