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操 教聯會理事
隨着「科教興國」與「教育強國」戰略不斷推進,AI賦能教育已成為當下社會的發展重點。憑藉突破傳統教育框架,實現教育、產業與人才的深度融合,AI賦能教育正成為國際間人才培養的重要競爭領域。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亦積極回應國家戰略,結合自身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國際經驗,推動AI技術與教育的深度結合,攜手與大灣區各城市共同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塑造人才培育的新格局。
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化
事實上,特區政府自2024年已展開「AI教育攻堅計劃」,目標2025年覆蓋全港逾九成中小學,目前已有82%學校將AI納入計劃,並全面推動「人工智能納進課堂」;初中階段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科引入10至14小時AI課程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與AI應用能力,培育具備創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局亦透過「優質教育基金」的撥款,支持學校購置AI教學設備和電子學習平台,促進教育資源均衡與教學得以優化。而2025年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正是參考內地與國際經驗,制定本港數字教育的發展藍圖,當中包括加強學生的數字素養及AI倫理認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培育數據安全及倫理操守的能力等。這大大提升學界的AI教育水平,也促進了資源分配和教學創新,縮小社群間的數字落差。
與此同時,香港積極參與大灣區教育協同,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以「灣區人工智能學校聯盟」為平台,推動區域內49所中小學共同簽署《AI科創人才協同培養倡議》,建構從小學到中學一體化的教育新模式,從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及教學實踐的相互交流,讓資源能互補及持續優化。現時,粵港澳大灣區已有超過1,500所義務教育學校普及AI通識課程,覆蓋學生超過200萬人,反映AI人才培育正從大專院校、企業逐步向基礎教育的全面延伸。
「產學研」創新發展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香港推動AI教育的重中之重。特區政府通過「產學研1+計劃」,支持涵蓋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多個創新科技領域的項目,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與生態系統建設。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指出,政、產、學、研、投五方協力,香港將持續壯大人工智能生態圈,鞏固其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領導地位;學界層面,如香港大學教育應用信息科技發展研究中心與企業「優必選教育」攜手,建立AI教師成長中心,推出人才培養計劃,讓技術研發與教育實踐能相互結合。而多所頂尖學府亦相繼開設AI相關專業及跨學科課程,引入生成式AI和數據科學,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實踐平台。
另一方面,香港科技園及教育城充分發揮電子平台優勢,聯合超過18所教育科技企業及學術機構,在「學與教博覽2025」等活動中,共同建設AI教育生態圈。而今年首屆數字教育周吸引逾二萬多名教育專業人士參與,成為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和創新教學的引擎。
無可否認,AI賦能教育,不僅回應科技變革,更是關乎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教育革命。展望未來,香港將進一步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深化與大灣區城市在「產學研」的跨境協作,共同開創以AI賦能育人的新格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