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珠為讀者簽書。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是洪愛珠的第一本散文集。

台灣作家洪愛珠2017年初試啼聲,首次報名「台北文學獎」就拿下散文首獎,2021年出版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寫飲食,更寫人間煙火,以及對親人的濃濃思念,連舒國治也讚:「她不只是寫吃寫得好,她是寫得好。」洪愛珠今年以「寫作,在家庭餐桌上」為題,在香港書展與讀者分享飲食與家人的故事,「我寫的先是記憶裏的人事時地物,再是散文,最後才是飲食散文。那是以字為鹽,醃漬時間,也是我的版本的《追憶逝水年華》,為的是留住一切親愛的。」

是老派 也是鄉愁

洪愛珠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老派少女其實是複數——有外婆阿蘭、媽媽阿比、奶奶玉秀,當然還有愛珠自己。「愛珠是筆名,其實是對外婆那一輩女性的致敬,她們常常會叫寶珠、秀珠,人們疼愛自己的女兒,便會給她們取一個如珠如寶、珠圓玉潤的名字。」她自小看着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位家人的日常吃食,哄嚷熱烈,滷肉飯、芋棗甚至一碗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迪化街、永樂市場……見識老舖的講究,亦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書封上她親手畫的壽桃創作靈感亦來自此處,「大家都知道壽桃是長壽的意思,而台灣在祭祀的時候會將壽桃壘成寶塔的樣子,給神明祝壽。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老派的人,我會拿書稿去拜神明,而我這本書也真的得到很多眷顧。」她笑說。

原來她從未想過要成為作家,從倫敦藝術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平面設計工作,2016年才開始寫作,主因卻是母親因病離開,「在那之前有兩年的時間,我是母親的主要照顧和陪伴者。而其實在那段時間,我的狀態是極不穩定的,希望找到一個途徑去抒發情感。一開始是用圖像記錄的方式,後來才慢慢開始文字創作。」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循着吃食滋味,她回憶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她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又自檳城拎回一口似外婆「烏鼎」般的印度黑鐵鍋……老食、老物、老舖、老市場,是回溯時間的甬道,也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地過日子。回憶書中故事的創作歷程,她說:「這是一個台北郊區家庭的圓桌吃飯時光。透過做菜和寫作,對食物背後的故鄉風土,有更深層的理解。同時將已逝時間,對童年和故人的懷念,局部召喚回來。在故事裏,飯菜又香又熱,長輩全部活着。」她想,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幾道菜,以及做菜的人。「食物有它的來歷,食物形塑我們。」

是少女 是真的喜歡

洪愛珠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老派少女熱愛的購物路線終化作她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少女代表一種狀態,當我們三代人一同購物的時候,她們脫離了家庭的角色和照顧一家老小的傳統婦女框架,她們回到了自由的、亮晶晶的少女神態。」而講起台灣吃食,洪愛珠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從滷肉飯、糉子、烏魚子,到兜麵、高麗菜卷、芋棗、綠竹筍……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卻是街知巷聞的台灣名產——滷肉飯。「我在英國唸書的時候天氣很冷,在我吃了一個禮拜的三明治,又吃了一個禮拜的馬鈴薯之後,我覺得自己真的無以為繼了。作為一個台灣人,突然就有一個味道在那裏呼喚——那是滷肉的味道。」她立刻買了一瓶珠江橋牌醬油和一個很大的紅葱頭,憑藉記憶做了一鍋滷肉,「可能只有六七成像母親的味道,但我已經足夠開心。」後來回到台灣,她立刻向母親請教滷肉的每一個步驟,「我惟恐失去她,也惟恐失去我家這傳承三代的味道。」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書中亦有關於香港的段落,那篇名為《港島茶記》的文章這樣寫道:「前方高樓入雲,天色鉛灰,巴士在高架公路上行駛,公路孤懸海上如半空在飛,往下望,海面星布無人居住的碎小島嶼,雨水浸潤以後成濃綠色,像是百餘年前,無太多人,無水泥高樓以前的香港,原是那樣蒼莽野生的熱帶綠色。」這是一個台灣人對香港的獨特觀察,而她對香港的記憶還要追溯到童年時——世伯送來的高級海味,以及她們家喝了三代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因為在書中寫了這篇文章,福建茶行的老闆便知道我了,中秋節的時候還想辦法給我這個素未謀面的作家寄了一盒月餅。我明天是要去看他的。」香港之於她,從來不是過站,而是如同回甘的茶,在杯底靜靜沉澱。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