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祥

梁野山下的中堡鎮是閩西武平縣地形地貌變化最大的地方之一,它處於巍峨的梁野山的東北坡,地勢落差大,既有梁野山和觀獅山等連綿的高山,也有地勢平坦的丘陵,還有與客家母親河無縫對接的眾多支流,中堡河不到20公里海拔從1,500米(梁野山)直降至187.7米(潭溪里),不但水系密布,而且風光旖旎,物產豐饒,魚米飄香,人傑地靈。

河流是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血脈,它哺育萬千生靈,也給予兩岸民眾精神上不竭的養分,並且在早年間,是主要的物資和人員運輸通道。圍繞河流、碼頭、人員,演繹着數不清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故事。

在一個夏日的午後,我們走訪了幾位老人——鄭幹清、鄭雲樹和謝振洲等,聽他們講述古渡往事。

老人們說,在沒有開通公路之前,汀江河的水上運輸和渡口是多麼熱鬧和繁忙的,這邊是石壁坑渡口,在這裏過渡的很多是到紫金山朝佛的香客,對門就是上杭的金山腳下(逕美)渡口,而且對面既是渡口,又是墟市,稱為龍潭墟或金山墟,此處水路上接官莊,下通才溪、舊縣、南陽、白砂、上杭城乃至永定峰市,既是交通要津,也是物資交易和人員集散地,更是各種資訊交匯之地,從長汀船載大米土紙木材糧食大豆,而從峰市或者上杭城滿載油鹽布匹及各種日用百貨副食,在碼頭上歇腳、卸貨,時至黃昏或無急事,亦在金山墟停留過夜,平常都有幾十爿船,在夕陽的餘暉下,舟楫繁忙,人聲鼎沸,很是壯觀。

上杭城至汀州(長汀)的官道也在他們村邊經過,就近的地名是挸頭渡—上石田—馬頭崠—悅洋—辣子山—大灣埔—風吹口—下坑—千家村。

這裏可以稱為汀江的「黃金水道」,一江連三縣(長汀上杭武平)、一江帶兩山(紫金山梁野山),而且兩岸人口稠密、物產豐饒、人文薈萃,故飲食也頗具水鄉特色,老人們說,在筵席上,魷魚、明虎(墨魚)是桌上必備的,富戶則有「八大盤」之排場,一般家庭,則有魚粄、米粿、河魚湯、紅燒肉等富有特色的地方菜,當地有俗語:「三爪圓魚(甲魚)、四爪鱉、五爪烏龜愛飛別(要扔掉)」,意思是說︰「在江上捕到三爪圓魚、四爪的鱉,都是吉兆,而五爪烏龜乃不祥之物,要趕緊扔掉。」

渡口碼頭自有飲食的特色,經濟不發達的時候,豆腐就是平民寶貴的蛋白質來源,而汀江豆腐柔嫩、潔白、韌性十足,既可烹煮白豆腐,亦可搭配各種魚或肉,味美異常,而放排和拉縴苦力則鍾愛炸豆腐和豆腐乾的,它們富有營養而且廉價,米酒也是最受歡迎的,幾乎在渡口的日日夜夜,炊煙飄起處,都有米酒醉人的香氣氤氳着,它使得這一方小天地有着迷離的夢幻的詩意的色彩。

這條水道更有獨一份的景致,就是在寒冬的下雪天,村民一夜醒來,沿河兩岸幾十里河道,就有斑斑駁駁的肥美非常的「雪魚」,那時,各家老少婦孺出動,隨手拿上各種工具到河邊撈魚,不多的功夫有幾十斤大大小小的漁獲,只要簡單烹飪,就是人間的美食了。

時光如梭,也像這不息的江水,有些美好的事物讓人留戀,但有些也是無可挽回的了,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條水道仍然是暢通的,渡口上仍有木船擺渡,也有「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唐詩宋詞韻致,那時候,上杭城到官莊每天都有汽船往來,老人們說,到了1972年,溯河而上開通公路,慢慢的,陸上交通徹底取代水上交通,這條「黃金水道」,這個數百年的渡口就永遠地退役了。老人們說,汀江是條有靈氣的河流,在那時炸石開路時,他們親眼見到像鍋蓋那樣的鱉,像小水牛那樣的魚飄在河中,有人不忍烹食。這20多年來,生態恢復愈來愈好了,他們說︰「希望有生之年,重見一回鍋蓋大的鱉,水牛樣的魚,這將是汀江的祥瑞,也是民眾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