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民建聯政策倡議委員會及癌症策略關注組昨日舉行圓桌會議,多名醫療專家表示,人工智能(AI)可提升疾病篩查效率,節省成本,呼籲政府將新技術納入公營醫療,同時加快引進新藥。中大臨床助理教授李兆澄指,逾五成肺癌患者因早期病徵不明顯,至晚期才確診,強調低劑量胸腔CT篩查對提高生存率至關重要,惟本港肺癌篩查尚未普及,而私家醫院CT掃描連報告費用高達2,000港元,相信採用AI技術可節省近半成本。
李兆澄的團隊研究1,400名高危者,發現每百人有一人確診肺癌,顯示肺癌篩查十分迫切。國際上已有機構用AI作「第一讀者」判讀低風險CT影像或與醫生同步分析,減人為錯誤及人力壓力。
香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放射科專科醫生方俊仁表示,乳癌是香港女性癌症發病率首位,惟香港因人力、財政資源及科技準確度等因素,公共篩查政策落後,令本港女性轉向私營機構篩查,香港私營機構擁有近100部3D乳房造影機,靈敏度較2D高逾40%。私營市場相對靈活,亦令香港在應用AI檢測乳癌具優勢。一般乳房篩查需兩名醫生進行「雙重判讀」以符合標準,「AI準確率30%至40%,但這個數據與人手檢測的百分之幾十互補不足的話,那就100%準確了。」
另外,中大腫瘤學系陳林表示,肝癌全球每年奪走1,500萬生命,新「T+D」肝癌藥物的香港有效率達30%,優於全球20%,且病人無須接受胃鏡檢測,惟該藥尚未通過藥物委員會審批,公營醫院病人需自費購買,他呼籲特區政府盡快將此藥納入藥物名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