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見光明·百人公益行動」白內障患者援助百人計劃昨日舉行記者會。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白內障為全球常見的致盲眼疾,但香港醫療資源緊張,患者輪候接受白內障手術的中位時間長達14個月。跨境公益醫療項目「重見光明·百人公益行動」昨日正式啟動,目標於一年內為100名患者提供免費白內障手術,包括90名香港市民及10名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居民。手術於內地進行,醫療義工團隊將提供交通、術前檢查、手術及術後跟進等全程支援。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蕭英傑表示,項目為協會首次運用大灣區醫療資源,協助本港有需要人士,同時促進兩地醫療合作,支持機構將按實際情況考慮增加名額,讓更多患者受惠。有已於項目試行階段受惠的患者指手術安排迅速,醫療效果理想。

每月安排約10人北上醫眼

是次項目由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主辦、上海普瑞基金會聯同與疾同行基金會有限公司合辦,並由普瑞眼科集團、優醫通、港深醫鏈及創世家族慈善基金會支持。白內障患者可透過醫療資訊服務平台「優醫通」申請,協會將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及財政狀況等因素篩選,每月安排約10名患者前往內地接受治療。手術操作參照本港公立醫院現行標準,一般採用局部麻醉並植入單焦距人工晶體。

為測試運作流程,協會早前已邀請3名香港市民接受手術,包括自2014年起雙眼陸續出現白內障的古先生,他曾於香港的私家醫院接受手術,惟後來病情復發。他昨日憶述,試過等巴士時,「巴士駛到眼前也看不清,走了也不知道。」在兒子推薦下,古先生參與項目,從未到過內地的他首次申領回鄉證前往深圳接受手術,由檢查至完成手術僅用了約20小時,術後復元情況良好,視力得到明顯改善,重拾清晰視野。

高永文:兩地醫療互通好開始

全國政協常務委員、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高永文表示,計劃具重要意義,是兩地醫療技術及資源互聯互通的好開始,不僅促進專業人士合作,亦有助經驗交流。他指出,隨着人口老化,白內障患者不斷增加,即使本港公立醫院已提升效率、增加手術名額,並推行公私營合作,長時間輪候的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他指出,現今技術已可為早期白內障患者提供良好手術效果,預計未來手術需求將進一步上升。他強調,項目第一期僅100個名額雖無法徹底解決本港白內障患者面對的所有問題,但核心理念是「幫到幾多算幾多」,亦希望透過兩地資源合作,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