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第35屆香港書展7月16日在香港會展中心開幕,吸引770多家海內外展商參與。今年書展與香港運動消閒博覽、零食世界同期舉辦,主題為「飲食文化·未來生活」,涵蓋世界各地知名作家講座、新書推介會等逾620項文化活動,匯聚閱讀、運動、休閒與美食元素於一體,以書為媒,讓典籍活起來、閱讀動起來,通過非遺活動創新、空間體驗,構建可看、可聽、可觸、可感、可品的立體化閱讀生態,既向世界宣揚中華文化,更讓全城書香成為香港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與標識。
香港書展在三十多年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書展模式,不僅推動香港圖書出版產業快速發展,更成為世界三大華文書展之一,是亞洲最大的綜合性書展。筆者見證了書展從純商業性逐漸走向商業與文化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展覽變遷。高度專業化與完全市場化之運作,使香港書展充分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贏雙收,形成巨大品牌效應。
規模不斷擴大 內容不斷創新
香港書展前身是圖書展銷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由聯合出版集團聯合業界一些公司開始舉辦,最初只是香港印刷和出版商會的一個商業交易會。香港大會堂落成後,海峽兩岸暨港澳的出版、印刷商每年聚集在低座一個展覽廳內做版權買賣,規模不是很大;1990年代初書展搬到會展中心舊翼舉行,並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1997年會展新翼建成,書展成為首個在此舉行的公眾展覽會。交易規模也隨之越來越大,從早期幾十個展商到七百多個公司加入,看展人數也從十餘萬攀升至2024年近一百萬人次,且讀者群體龐大而多樣,囊括學生、職場人士、家庭主婦、老人兒童等不同群體,洋溢着多元豐富和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
2000年香港藝術發展局參與書展協辦,在其中注入香港文化藝術內容和元素。因為藝術既包括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等表演藝術,和畫畫、雕塑、建築、設計等視覺藝術,還包括小說、傳記、詩歌、散文和劇本等文學藝術。各方在書展期間,推出一系列文化論壇講座和其他藝術賣點,這些活動到了今屆已擴展至180多項,配合書展成功將商業活動提升為一場文化盛會,極受讀者歡迎的名家推介好書活動也在這一年開始。
今年同樣廣邀世界各地作家赴港與讀者交流分享,其中有魯迅文學獎得主王躍文、網絡文學作家三生三笑等;並首設「文化及創意產品區」,市民可互動體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宮廷文創精品,以及澳門文化局帶來的文創盛事「塔石藝墟」。少年兒童在看書買書之餘,還可盡情享受運動消閒和選購零食的樂趣。
軟實力塑造高質量文化平台
本次展區內,習近平主席著作及相關學習讀物的繁體、簡體版及英文版立體陳列,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江新語》《習近平經典引句解讀》,到《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習近平談「一帶一路」》,形成一條貫通思想與實踐的長廊。這些承載時代命題的經典之作,既是解碼當代中國發展邏輯的權威讀本,更傳遞着制度自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情懷,讓讀者深切領悟引領時代前行的重要思想力量。
此外,內地40多家出版單位、100多位出版人組成的參展團,赴港集中展銷萬種內地精美圖書。擔任本屆書展內地主題省的四川展區,以「巴蜀文脈潤香江,攜手共譜新華章」為主題,透過各類出版刊物、數字融合產品以及蜀繡、竹編、川劇、川菜、川酒、川茶、熊貓等元素,展現「天府之國」生活百態,成為展場焦點。
市民可從這場書展中,讀出香港與內地、香港與國際在內容產品和閱讀氛圍中的深層連接與互動,這種連接亦為世界讀懂今天的香港帶來了另一重的觀察視角,呈現出香港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文化特色與國際大都市的廣闊胸懷,是香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有力證明。在數字閱讀時代,香港書展的百萬客流,足以說明書展已突破從物質到精神,實現由賣版權到賣硬件、再跨越至買賣內容的界限,讓書香浸潤神州大地,為香港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和動力,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邁進。
閱讀傳播思想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提升國民素養、孕育文明風尚,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設,而書展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未來香港書展還可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以及聚焦華文文學書的展銷地。所謂「國強則語言強」,現在全世界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香港書展主線就是要符合中國國際化發展的大趨勢,引領閱讀潮流,突出中文並大力推廣中文。同時,香港「一國兩制」得天獨厚優勢,賦予華文廣泛包容性,有望將香港書展打造為面向全球的中文文學盛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