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研究部
政策信號的密集釋放與高頻數據的同步改善,正將中國經濟從「穩增長」階段推向「轉型加速」階段。短期內以「擴內需、反內卷」為切入點,中期圍繞「十五五」規劃進行前瞻布局,長期則聚焦於房地產的新發展模式。政策框架層層遞進,加上二季度宏觀數據確認經濟韌性,資本市場順勢完成情緒修復,上證指數在3,500點上方連續兩周站穩,「經濟轉型牛」已脫離預期交易階段,進入基本面與政策面共振的主升浪。
經濟結構分化待解
二季度經濟數據釋放出積極信號,GDP同比增長5.2%,帶動上半年增速提升至5.3%。根據目前的節奏,只要下半年不出現極端外部衝擊,全年實現5%目標的難度顯著降低。然而,總量達標並不意味着結構無憂。六月份的經濟分項數據顯示出典型的「外需熱、內需溫」特徵。在搶出口效應帶動下,工業產出環比明顯提速;反觀內需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以舊換新政策推動下有所回升,但限額以下消費增速仍處於低位,顯示居民與企業部門的擴張動能仍有待激發。這種冷熱不均的格局,可能成為下一階段政策精準發力的切入點。
七月中旬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做強國內大循環」,並將「規範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列入重點議題。加上工信部即將出台的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方案,政策風向已從總量刺激轉向結構治理。這種旨在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態平衡思路,意味着傳統基建和房地產的增量空間將受到限制,而先進製造、綠色消費、數字經濟等領域,有望迎來政策紅利的加速釋放。
資本市場出現正迴圈
政策面與基本面的雙重提振,推動資本市場形成「經濟轉型牛」的主升浪。中國經濟正經歷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政策制定者通過長短結合的組合拳,為企業部門在壓力測試中重塑競爭力;資本市場則以前瞻定價與資源再配置,為這一躍遷注入了活力。當政策面、基本面與資金面形成同向合力,「經濟轉型牛」便不再是主題概念,而是可持續的盈利驅動行情。投資者需把握政策導向與產業趨勢,關注科技創新、內需拓展等領域的長期機會。同時,也需注意經濟修復過程中的波動,理性看待短期數據分化,聚焦於具有持續增長能力的優質標的。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