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木
湛江之行的最後一站是吳川。據說,吳川為人熟知,主要得益於它悄然崛起的建築業。一批吳川籍建築商,幾十年來在粵閩地區闖出了大名頭。深圳地標「京基100」,便是他們的傑作。吳川每年對外輸出建築工人達10萬人,活躍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各國的建築工地上,佔了全市勞動人口的五分之一。吳川的建築裝飾業已形成成熟的產業規模和業態,居於內地同行前列,2014年即被中國建築協會授予「中國建築裝飾之鄉」稱號。
然而,一枝獨秀的建築業,並不能完全反映吳川的深厚底蘊和強大生命力。這次來到吳川才真切地體會到,要把握吳川的魅力,必須深入到這座粵西小城的人文地理中去,走進歷史隧道,感受文脈搏動。
吳川是一個縣級市,位於湛江東北部,與茂名相鄰。從地理位置看,吳川其實是珠江三角洲與雷州半島的過渡帶,主體族群屬於廣府民系中的吳化民系,歷史上受珠三角的影響更大一些。這裏地處鑒江下游沖積平原,濱江臨海,水網密布,土地肥沃,商旅發達,被譽為「粵西明珠」。市中心梅菉,自古便是商埠名鎮,「東通廣肇,西達廉瓊,南連吳水,北控高城」,素有「小佛山」之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商旅繁盛帶來了文化繁榮,自兩宋以降,吳川人才輩出。吳川市政府門戶網站上有《吳川歷代進士、舉人、總兵、提督名列》,上榜者近200人。因了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澱,吳川人才不僅數量多,而且文武兼備。鑒江順流而下,歷來有「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的說法。
說起吳川人才,人們自然會想到粵西唯一狀元林召棠,想到抗日名將、民國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林召棠故居已被吳川市以「狀元故里」之名打造為科舉文化研學景區,李漢魂故居則被廣東省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但吳川之行讓我內心受到觸動的,遠不止這兩人。吳川人才視野之廣,魄力之大,影響之巨,撐開了我的想像空間。這塊小小的邊陲之地,竟每每在歷史大變革時期,出現具備「開宗立派」氣度的人物。比如,越南西貢開拓先驅陳上川,中國駐美首任公使陳蘭彬,以及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
陳上川走上歷史舞台之際,正是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展開空前大決戰的時代。作為明朝遺臣,滿清入主中原後,他拒絕降清,率領舊部及家眷3,000餘人乘戰船出海,尋求越南阮氏政權的庇護。阮氏出於鞏固和開發南方的戰略考慮,接納了他們,允其駐紮嘉定,即今胡志明市及周邊地區。他們開墾荒地,排乾沼澤,修築水利,將荒蕪的湄公河三角洲變為農業富庶區。在此基礎上,發展貿易集市,吸引華人、越南人及歐洲人來此經商,使其逐漸成為東南亞重要商港。同時,建立行政,維護治安,武裝對抗高棉和暹羅的侵擾,鞏固了阮氏政權對南越的控制。
陳上川部是越南華人移民群體「明鄉人」的開端,奠定了西貢作為越南南方中心的雛形,成為中國古代對外軍事移民的標誌性事件。他們保留中華文化,同時融入當地社會,塑造了西貢多元文化底色,歷史貢獻為官方和民間共同銘記。阮氏政權屢賜殊榮,生前受封由先鋒而統兵而都督,死後贈輔國都督,封上等神,享春秋二祭。當地華僑華人和民眾對他長久緬懷仰慕,胡志明市、邊和市等地設有專門廟宇供奉,並有以他命名的「陳上川街」。
比陳上川晚生兩百年的陳蘭彬,身處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時代,中華民族正經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傳統讀書人,陳蘭彬有幸成為曾國藩幕僚,並大受賞識。曾稱讚陳「學優識正,練達事務」「夙抱偉志,以用世自命」。光緒元年(1875年),陳蘭彬獲任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積極支持洋務運動,成為開眼看世界的先驅人物。
陳蘭彬最值得一提的從政經歷,是同治十一年至光緒七年(1872-1881)間出任「幼童出洋肄業局」監督,主持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學,影響深遠。十年間,陳蘭彬的助手一直是擔任副監督的容閎。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後來研究中國留學史的專家對容閎着墨居多,對陳蘭彬卻總是有意無意地一筆帶過。
這種「揚容抑陳」的傾向,甚至在陳蘭彬故居的生平陳列館裏也有所反映。與其他名人故居相比,這個陳列館無論是建築裝飾,還是展陳內容,都顯得太簡陋了。既對不起「中國建築裝飾之鄉」的美譽,也與「粵西明珠」悠遠的文脈不符。而且,在講到留美幼童一事時,仍然是大篇幅突出容閎,忽略陳蘭彬。同行的曉東兄是土生土長的吳川人,北大才子,專門研究過陳蘭彬的行跡,對展陳內容頗不以為然,當場就十分激動地說:別的地方搞錯了還可以理解,在陳蘭彬的家鄉,這樣布展,簡直對不起先人。工作人員趕忙解釋:圖片和文字我們都參考了相關的展館。
梁文鋒的DeepSeek,作為當今時代人工智能技術大國博弈的弄潮兒,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被譽為「國運級科技成果」。這無疑是吳川人才崛起的又一個傳奇故事,它掀起的滔天巨浪仍在發酵之中,在此不贅述。
從吳川的人才故事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無與倫比的巨大傳播力。地無分南北,人不辨華夷,皆「蔚然與鄒魯同風」。千百年來,神州大地,一個個人才的出現,代表的不單是一個個家族充滿希望的奮鬥史,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賡續不絕的生命力。文脈相通處,任何他鄉,都是故鄉。短短數日,留下了何其深刻的《湛江印象》——
千里驅車赴湛江 夜來一碗雜魚湯
高天朗月隨人意 煙火流年落海旁
育得種苗蔭百姓 築牢軍港固邊防
吳川文脈悠悠起 直認他鄉是故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