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年
香港是一幅用水墨描繪在宣紙上的油畫,中西合璧,自成一格。香港的大小街道,是一張張明信片,連載一段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彷彿電影的蒙太奇。
童年的記憶都是種子及生命的元素。我最先看到第一條難忘的大街是何文田的天光道。有一次,姨母帶我去探訪在鄧鏡波學校就讀的表哥。我們從亞皆老街步上一段斜路,右邊是閩光書院,左邊是綠草如茵的壘球場,兩旁樹木參天,彷彿沙漠中的綠洲。再往前,是設計有特色的警察宿舍,形象立體,有明淨的玻璃窗。中六時,我和同學到新亞書院報考中大,再一次踏足天光道。我們在亞皆老街下車,步上天光道,不一會便到達農圃道的校門。在圓亭坐下,細意欣賞這片幽靜的黌宮小區。對面是一座典雅的兩層高建築——歷史悠久的協恩書院,旁邊是農圃道官立小學,天主教、基督教、本土文化共冶一爐。多年之後,我在香港公開大學任兼職導師,有一次下課後沿着常盛街散步。蜿蜒的街道旁有不少學校,包括德蘭中學、基督教女青年會丘佐榮中學、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不久便進入天光道,發覺一切如昔,紙片般的往事從記憶深海裏泛起。故地重遊,有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深情。
我前年到理工大學參加一個講座後,在去地鐵佐敦站的途中經過覺士道旁的佑靈堂。我記得以前是開放給公眾的,我與太太幾年前曾在裏面的大廳喝過自助的下午茶,於是便步向大門,碰巧有一西婦在用鑰匙開門。我道明來意,她便引導我入內,大廳十分典雅,有一個西式火爐。我向大廳一角望去,見到有幾位不同膚色的年輕外國人,正興高采烈地在談論表演事宜。我當時心中浮起一個意念:能夠吸引世界各地不同族裔來此生活及工作,正是香港的強項。
近期路過佐敦覺士道東景台右側的一條小路,看到有一幢活化了的古典葡式建築,有一個牌子寫着「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便入內參觀。我首先看到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潘惠森的一段話:「戲劇教育的作用固然可拓展觀眾,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戲劇藝術提倡以人為本的精神——尊重生命,追求人的價值。」原來這裏原名賈梅士學校(Escola Camoes),為葡童和多個族裔的兒童提供幼稚園至小學教育,見證葡僑社區在香港發展及與香港各族裔共融共生的足跡。著名足球教練山度士,便是在附近的何文田長大。再遠一些,是葡人創立的「西洋波會」,立面(Facade)富有葡國風格。
正如城大前校長張信剛教授所言:「我們今天的文化是一個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果。」這幾條街道,中西薈萃,兼容並蓄,是城市文化的亮麗名片,也孕育、凝結了多元文化和友誼,帶給人們很多美好生活體驗,且裝載了我不少珍貴回憶。但願它們永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