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城

1972年,楓葉片片之日,到了東京,隔日,趕赴神田看書店。在香港已聞神田書城之名,區內新店舊舖林立,備有萬種書籍。書評家克亮兄一早叮囑我:「去東京,沒去神田,就不能說是到過東京。」對日本人來說,神田是他們的買書聖地。謹記兄長言,第二天一早出發,坐地鐵到神田。下車一看,書店不多唄,什麼書城?騙人的!向路人問路,十居其九不懂英文,遑論中文。好容易才找到一個老頭,居然懂幾句洋涇浜英文,方知摸錯了路,書城乃神保町而非神田,只需坐兩個站的巴士,10分鐘便到。此行目的是內山書店,知道內山書店之名,完全是由於魯迅先生的日記幾乎隔三岔五便提到,因而印象深刻。

內山書店在鈴蘭寶里,面積不算大,我在《梅櫻一集》記內山書店云——「我所見到的東京內山書店,格式與舊日相比,有了頗大改變,店中已無淒清景象,顧客盈庭,擠得水洩不通,幾架傢具冷氣機,每遇此景,照例發揮不出任何力量,店之盡頭處有櫃台一張,恒常坐着穿和服的老太太,感情不是內山完造夫人美喜子。我買書的事情,一逕由這位老太太代辦,有陣子,袋口缺錢,就坐在櫃枱旁看她理賬。生意太忙,便有一個年輕男人打店殿堂內走過來幫忙。包書收款,乾淨俐落,看年紀三十出頭,架黑邊眼鏡,國語說得字正腔圓,問姓名,答曰:內山籬,乃內山完造的侄子,然則老太大可能便是片山松藻——內山完造三弟內山嘉吉的夫人耳。」

1968年,內山書店由神田一橋搬來神保町,東洋風味喪失殆盡,入門仍可見日本書籍,排列有序,卻無復舊書店應有的散亂風格。店左書架,長20多呎,高達10呎,所陳俱為日本書籍,店中堂亦放一書架,分作兩邊,左邊列日本書,夾雜些許中文秘本;右邊雜陳中文書籍。店之右面,是擺放中文書的大書架,以魯迅先生著作擺列最多,次為郭沫若、郁達夫等;間亦有周作人、沈從文之著作。內山書店的老闆是內山完造,乃魯迅至交,「一二八」事變,內山完造顧及安全,將魯迅一家搬遷至內山書店閣樓避亂,因而受到胡菊谷人的質疑,以為魯迅受到日本陸軍總部庇護。中國問題專家竹內實教授遂寫長文辯誣,全文刊於1975年的《明報月刊》,以還魯迅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