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廚師阿新對垃圾徵費有保留。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新達廣場回收的廢紙無需商戶鎅箱。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謝展寰引述民意調查,指較多市民不希望現階段推行垃圾徵費。 視頻截圖

謝展寰:較多民意不希望現階段推行 商戶物管倡軟性鼓勵減廢

特區政府去年5月宣布暫緩實施垃圾徵費後,至今未有重推的時間表。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初步民意調查顯示,較多市民不希望現階段推行垃圾徵費,重推需謹慎考慮。香港文匯報早前走訪多位持份者,以及去年參與垃圾徵費先行先試的商戶及清潔商,有商戶及清潔業界指出,當今社會形勢與數年前通過法案時已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在美國無理的關稅壓力下,特區政府無可避免要集中資源拚經濟,建議政府繼續擱置徵費方案,並透過非強制性的政策鼓勵市民源頭減廢,「環保不一定要用罰款性政策推動,現階段可用軟性的手法,鼓勵市民減廢。」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謝展寰在電台節目上表示,初步民意調查顯示,較多市民對現階段重推垃圾徵費有保留。他認為,任何政策推行均需民意基礎,而討論多年的垃圾徵費議題,其作為減廢工具雖然有一定價值,亦在多個國家及地區實行,但近期民調顯示,市民對現階段實施徵費持保留態度。「在當前經濟環境欠佳及國際形勢複雜的背景下,政府將對經濟發展、市民生活及業界營運的影響減至最低。」鑑於議題重大,政府將廣泛聽取社會意見,今年內再向立法會交代。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再度踏足去年先行先試垃圾徵費計劃的試點之一大埔新達廣場,收集這些先驅者的意見。去年政府免費派發的指定膠袋仍有存量,部分商戶繼續使用,廣場管理公司亦建立一套回收體系,例如商場設置指定收集點回收商戶的紙皮箱,廚餘、玻璃樽等也有相應回收設施,商戶大多有一定回收環保意識,也會因應情況主動分類回收,商戶表示既然回收意識已提升,就不希望引入罰則機制。

廚師:老闆不想增成本

談及先行先試計劃,商場內一間酒樓的廚師阿新和一年前一樣對計劃有所保留。他認為:「廚房工作忙起上來,垃圾不分揀,直接倒在一個大桶是最方便。」他提到,回收商清理廚餘桶的次數每日有限,若是傾倒太多廚餘,會導致垃圾桶長時間爆滿,散發異味,「有人私底下和我們說過,(指回收廚餘)不必做得那麼認真,他們也收唔切。」

阿新引述,一間酒樓早前估算購買指定垃圾袋每月額外開支多達8,000元至10,000元,阿新相信一旦重推垃圾徵費,中式酒樓每月最少增加數千元開支處理垃圾和廚餘,「我不是老闆,只是廚房夥計,從廚房角度,我們晚市以前可能炒兩轉,現在很多時候只做一轉生意,早午市出菜量也沒有之前那麼多,可見生意不及從前。這種狀況下,顯然老闆也不會想增加成本。」

店主:徵費做法未必最佳

該商場有零售店店主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先行先試計劃的整體效果未如預期理想,但商場個別回收項目確實較以往有所提升。「紙上談兵和實踐是兩回事,我這邊最多產生紙箱和塑膠,大部分塑膠包裝客人都會拿走,我們控制不了他們會不會做回收。大型紙皮箱就我們自己處理,商場設置了回收點,直接丟過去就得,因為不用麻煩鎅開,我們商戶還願意配合。」記者其後前往紙箱收集點觀察,見到大量紙箱在附近原樣棄置,據聞商場會安排回收商負責攤平壓扁,除去封箱膠紙等後進行廢紙回收重用。

該店主認為,徵費未必是推動環保的最佳做法,「如果政府將垃圾徵費計劃的前期準備、印製膠袋、宣傳、執法等資源,全部用於進行環保教育,說不定效果會更好。」

店員:環保意識已初植人心

另一零食店店員曹女士表示,該店產生的垃圾主要是塑膠包裝盒,她一般會將這些盒子收集起來,統一棄置在指定回收箱,「我覺得先行先試最大的價值,是讓人察覺到有環保、回收這一回事,本身計劃都是諮詢性質,我之前完全沒有這個意識,現在至少會主動做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