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政府上月發表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顯示,目前香港整體勞動力缺口約為5萬人,預計到2028年將擴大至18萬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香港及勞動人口高峰已過,未來勞動人口供不應求的情況將持續,現正檢討輸入勞工計劃,但暫時無意將現有院舍護理員、建造及運輸三個行業的輸入勞工計劃擴展至其他行業,惟會密切監察各行業的人力需求,動態調整配額安排。他強調,輸入外勞政策是一種「動態平衡」,既要確保本地人優先就業,也要為企業提供靈活途徑,以維持香港的國際城市的競爭力,未來會繼續聆聽社會各界意見,推動政策與時俱進。
設法加強本地培訓
孫玉菡指出,香港人口持續老化,勞動力高峰期已過,按推算至2028年將出現18萬勞動力缺口,最缺乏的是前線勞工,特區政府會設法加強本地培訓,「如實在沒辦法填補空缺,就要透過輸入人才。如果是屬於基層的,主要是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及三個行業計劃。」
特區政府於去年9月4日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暫停執行原有「補充勞工計劃」下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兩年再作檢討。截至上月底,勞工處共接獲8,797宗申請,並已批出5,192宗,涉及37,494名輸入勞工。
孫玉菡表示,優化推行至今行之有效,他們主要集中於侍應、初級廚師、售貨員、保安及清潔等較低技術的工種,並強調審批過程非常嚴謹,「我們要確保真的走了本地招聘的步驟,本地人是請不夠了,才會決定批不批,以及批出多少配額。僱主因沒有誠意聘請本地工人而被拒絕批出外勞名額的情況是有的。」
指僱主聘外勞無工資優勢
他續說,其實僱主聘請外勞並沒有工資優勢,「因為要給中位數工資,也要處理他們的住宿問題。」對於勞工界關注外勞是否真正拿取行業中位數的工資以免出現剝削或減少本地工人的工作機會,孫玉菡指每個工種都有既定的工資中位數,政府統計處會每半年更新數據,「這就是最客觀的數據,多年來亦行之有效。」
至於現有院舍護理員、建造及運輸三個行業的輸入勞工計劃,孫玉菡指前者並無時限,勞工及福利局亦因應行業長期缺乏人手而把輸入配額由最初7,000個倍增至1.5萬個,「行業計劃的設計針對性強,當看到有缺口,我們就在那裏加配額。」雖然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並非勞工及福利局的範疇,但據他了解亦運作順暢,且配額尚未用盡。
他表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與行業計劃的檢討工作已在進行,「主要檢討哪些地方都做得好、哪些地方有調整空間以做得更理想,預計明年年中公布結果。」他透露,目前無意再加入新的行業計劃,「因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基本上已處理了其他行業的需求。」
獲批輸入勞工人數
行業 人數
●漁農業 1,653
●製造業 3,716
●建造業 372*
●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 1,285
(i) 進出口貿易業 405
(ii) 批發業 880
●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 21,800
(i) 零售業 2,815
(ii) 住宿服務業 1,436
(iii) 餐飲服務業 17,549
●運輸、倉庫、資訊及通訊業 1,268
●金融、保險、地產、
專業及商用服務業 1,738
●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5,662
●總數 37,494
註:2023年9月4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間
*包括於「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推出前在「補充勞工計劃」下提交的申請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政府勞工處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