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西方正加緊對中國的高科技實行「卡脖子」和「系統脫鈎」之際,多家國際權威科學機構的研究表明,美國、歐洲和日本長期主導的全球科研格局正面臨深刻變革,中國的科技崛起無可阻擋。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將中國評價為「全世界最新型的科技超級大國」,英國《經濟學人》則認為中國「已經成為科學超級大國」,但也明確指出,中國在科研領域的短板同樣顯而易見:中國產出更多的頂級研究成果的同時,產生了大量低質量的科學成果,中等大學教學質量相對較差;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仍在努力追趕西方國家;中國企業內部的基礎研究尤其匱乏,缺少原創創新;學術不端行為一度氾濫……
細讀這兩大科學機構的研究報告,可以清楚地意識到中國的科學發展到今天,優勢與弱點各自在什麼地方,增長點與隱憂又各自在哪裏。不過不容改變的是,得益於國力增長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近年來的科技進步正一日千里,從5G到人工智能,從量子計算到生物技術,不斷刷新着世界紀錄,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正如牛津大學研究高等教育的西蒙·馬金森說:「預言中國奇跡見頂將是極其不明智的,因為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任何極限。」
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恐懼中國的科技崛起,對中國實行全面打壓政策,但從長遠看,它們不會成功,對我們來說,要回答的問題是:在這樣的內外部條件下,我們如何繼續發揮優勢、補上短板,破解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的技術圍堵,實現從應用性技術到原創性技術的轉型,以實現高質量發展,完成下一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這是需要一代或幾代人清醒應對並付出艱巨努力的課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