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朔爾茨會面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引述了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觀點。在德國乃至整個政壇,施密特是當時少有的對中國充滿濃厚興趣,並持續不斷地跟蹤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大國進程的政治家。

施密特一生當中十五次訪問中國,他曾形象地說:「歐洲文化是一棵樹,中國文化是另一棵樹。」對一個文化的衡量要結合其自身情況,「評價中國要用中國自己的標準,衡量美國要用美國的標準」。

1975年,時任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首次訪華。1978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高級代表團赴西歐五國考察。施密特在與其會見時表示,希望中國的經濟強有力地發展起來,中國作為亞洲穩定因素的作用應大大增強。同年10月,兩國政府簽訂了科技合作協定,時任德國研究技術部長的福爾凱·豪夫指出,這是兩國關係發生「質變」的標誌。1979年10月,時任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訪德,施密特高度評價中方對國際形勢的精闢分析,表示希望中國強大起來並在世界政治中發揮更大作用。

施密特在1982年卸任總理後,依然多次通過對中國的實地參觀和閱讀文章等方式,不斷增加對中國的了解。他還編寫了一本《理解中國》的書,在其中施密特寫道:「古代希臘、波斯、埃及以及印加的文明早已消亡,而中國文化延續了數千年,到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

2001年,施密特受邀在北京參加「世界新經濟論壇」,他在論壇上呼籲德國人應該重視中德關係,「我們必須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這符合我們的自身利益。」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