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香港科技創新「只問投入、不問產出」是值得關注的,徐岩指出,大型科技公司如果能夠把研發中心設立在香港,如阿斯利康製藥把研發中心設在劍橋大學附近,推動了劍橋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生物園區一樣。大型企業入駐或許能直接推動香港院校的知識轉移(知識轉化應用),同時反向促進院校科研水平提升。
調整配對基金 吸引大學參與
除了吸引外企,徐岩還建議,可以透過政策調整配對基金,令資源運用得以活化,推動知識轉移,加強跨界合作積極性。如其中50%的基金沿用現時方法,按照大學所籌得的捐款配對,以繼續推動社會捐助教育的文化,餘下50%則按照大學科研成果知識轉移所得的資金收入作出配對,以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他進一步指出,這部分的配對金可再分為兩部分,一半用作天使基金一半則由大學自主使用,加強大學參與配對基金計劃的誘因。
他相信,改革後的配對基金將活化整個知識轉移產業,天使基金還能推動學者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其中較好的專案,會受到創投基金的注入,成為香港研發尖端科技產業的生力軍。政府在這其中也不需多花一分錢,就可以起到四両撥千斤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