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我和一班好友平時喜歡到筲箕灣東大街尋找客家美食。

客家美食有:擂茶湯丸、客家圍頭粉仔、柴魚花生豬骨粥。擂茶湯丸,「擂茶」又名養生湯,以往客家人多作招待貴賓之用,先用薏仁、芝麻、花生、燕麥、胚芽等十多種五穀類磨成粉,再加入茶葉及熱水沖製而成,店主人以綠茶粉代替茶葉,突出了甘甜的味道,富穀物香味。東大街還有蝦籽麵,即炒,麵底是扁身些的幼麵,炒得均勻入味,有一點似豉油皇炒麵的味道,但多了蝦籽的甘香。客家圍頭仔粉,自家秘製的調味料,有特色,吃了齒頰留香。

客家重視「四炆」和「四炒」的烹飪藝術,「炆」指的以慢火將食材烹熟、煮軟,並保留少量原汁,客家做法通常會用雞湯底熬煮食材,小火煨煮,讓湯汁不滾,燉至肉類柔軟;「四炆」指的是酸菜炆豬肚、筍絲炆爌肉、排骨炆菜頭、肥湯炆筍乾,四道需要時間使美味成形的菜色。「炒」即是用熱油爆炒的菜餚,客家人會充分利用食材,避免浪費,取用牲口的內臟、加入芹菜、蒜仁爆炒去腥,烹煮成豐富的下飯菜;「四炒」指的是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鴨血炒韭菜、豬肺鳳梨炒木耳(俗稱鹹酸甜)。故常言道客家菜能反映出客家的惜物精神,懷有以有限食材烹調出多變菜式的智慧。

筲箕灣的客家菜,與一百多年前從廣東惠州來香港筲箕灣的客家打石工人有密切的關係,他們帶來了客家的烹調技巧,也帶來了惠州的譚公文化,在筲箕灣興建了譚公廟。譚公是客家人的保護神。筲箕灣譚公廟本稱「譚公仙聖廟」,「仙聖」是道家對得道成仙者的尊稱。從筲箕灣東喜道轉入譚公廟道即可見到譚公廟的右側。譚公廟的正門石額刻有「譚公仙聖」4字,是光緒乙巳年間倡建廟宇時所刻。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昔日,譚公廟不但是筲箕灣附近鄉民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之處,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現時,譚公廟正殿供奉着譚公神像,傳說他練成了長生不老之術,雖然年紀老邁,外表仍然像個小孩,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有說譚公本名譚德,元代惠州人。據《惠州府志》所載,譚德於惠州九龍峰修行,常持木杖出山,並有老虎隨行代為負重物,13歲得道成仙,信眾向祂求雨或賜晴,每多應驗,特建廟供奉。又有傳說指譚公為譚峭,因會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被奉為神。咸豐六年,為表揚譚公顯聖平亂,保佑惠州鄉眾,清廷敕封譚公為「襄濟」。

根據1890年的港島東區地圖,可見筲箕灣的海灣形狀,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而得名。傳說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筲箕灣亦曾被稱為餓人灣。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迫於現時的筲箕灣登陸。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也尋找不到當地居民。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飢,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筲箕灣最早的人口是客家人,他們從廣東的大埔和蕉嶺遷徙到了惠州,再從惠州遷徙到了筲箕灣,參與筲箕灣石礦的開採工作,把大石頭打碎為小石頭,供作建屋的物料。英國人登陸香港時,發覺筲箕灣既有漁民聚居,也有客家人住在岸上的寮屋。

明朝萬曆年間刊行的《粵大記》沿海圖已經清楚標示有「稍箕灣」(筲箕灣),說明了明朝萬曆年間與南洋一帶航海交流,船隊會經過「稍箕灣」。這時筲箕灣海面已經有漁民聚居。1841年,英國人佔領香港的時候,筲箕灣的居民有兩種人,一部分是海上的漁民,一部分是來自廣東惠安的客家人,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阿公岩,他們每天都會長途跋涉跑到今天的小西灣的地方砍柴,所以,那一帶就叫做柴灣,客家人的口音,「柴」和廣府人的「西」灣的發音差不多。所以,柴灣即小西灣。

十八世紀時,柴灣已經是客家人在香港的其中一個落戶點,羅屋為當時客家人的民居,這間古老大屋已經經歷二百多年歷史,羅屋見證了柴灣區的城市發展,並記載了傳統的客家文化與生活習慣。今天,特區政府在羅屋舉辦了「作客——羅屋虛擬遊」的展覽會,展示了羅屋的建築特色、內部結構,以至傢俬擺設及農具,帶出背後充滿人文情懷的小故事,重構客家人的生活原貌。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筲箕灣開始出現了在木屋區內的小型工廠,這是香港工業的雛形。到了1960年,香港政府大規模開發筲箕灣,興建了大量公共房屋,明華大廈就是在這個期間建立的。政府還開始大規模填海,增加了筲箕灣的房屋用地。

香港島的漁民在外海捕捉到漁獲,也會把船隻駛到筲箕灣的岸邊,向岸上的居民出售海鮮,居民買了海鮮,就會交託給東大街的酒家炮製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