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2年5月9日中國援建納米比亞首都機場公路三期工程正式開工。 資料圖片

「中國史如一首詩,西洋史如一本劇。一本劇之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變換。詩則只在和諧節奏中轉移到新階段,令人不可劃分。」這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引論中就東西方文明之間差異之論,以喻中華文明能常在和平中得到延續性發展。

達則兼濟天下

華僑大學世界文明對話研究中心主任黃日涵用自己的見聞講述了和平發展的重要性。「在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山頂上,我看到了許多無家可歸的巴勒斯坦人,由於巴以之間的矛盾,當地許多百姓家中沒有電和水,甚至自己建造的房屋都被推平。」黃日涵說,近年中國正在努力去實踐幫助各國互聯互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式現代化同樣在幫助全世界共同進步。

2015年,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造成9,000餘人喪生,大量居民住宅、政府大樓、學校及古蹟遭破壞,加德滿都市中心的百年名校——杜巴中學主體建築嚴重損毀,需拆除重建。2017年上海建工接獲援建項目。上海建工有關人員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中國工人夜以繼日的奮戰,新教學樓9個月便拔地而起。同樣的情況還有上海建工承建柬埔寨6號國家公路改建項,項目後來被稱為柬埔寨國家經濟大動脈、民生大通道、文旅大走廊,同時也是東盟乃至亞洲區域公路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式現代化切合中國實際

黃日涵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蘊藏着統一安定之道;多元一體之道;包容開放之道;責任倫理之道;中正和平之道。「每個國家都有適合每個國家發展的道路,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他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誤解和仇視,源於所處立場和視角帶來的差異,有必要讓西方國家更好地更正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之處。◆香港文匯報記者 凱雷、葛沖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