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四期晉國,也是時候給晉國一個結局了。各位在讀周朝歷史的時候,應該都會留意到,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正是以「三家分晉」來作分界。對於這一歷史事件,教科書寫得很簡單,就是晉國三個卿大夫家族聯手,瓜分了晉國領土,成立了韓、趙、魏三國。這樣描述不能說是錯,只是看完也不會懂發生了什麼事,今天就跟大家來詳細解釋一下。
事情又要回到晉文公身上,大家還記得晉文公重耳是被迫逃亡的嗎?他的父親晉獻公因為兒子逃亡而大發雷霆,定下了規矩,諸位公子不再獲封土地。問題來了,周朝是行封建制度的,國君把土地分封給兒子們,讓他們成為該國的卿大夫,由於有血緣關係,所以往往能鞏固國君的地位,而晉國可說是當時唯一的例外。
既然不分封兒子,那晉國是如何維持運作呢?答案就是分封給異姓的卿大夫。然而,這又衍生了另一個問題,卿大夫獲得世襲領地後,慢慢發展自己的家族,變成一個個手握實權的名門,晉國國君沒有宗族支援,反而愈來愈弱勢。此後問題愈演愈烈,晉國國君被架空,根本控制不住這些卿大夫,而這些家族又透過政治鬥爭去吞併、擊敗其他家族,最終演變成六家卿大夫掌政的局面。
不久之後,趙氏與中行氏、范氏交戰,本來趙氏處於下風,但智氏、韓氏和魏氏出兵干涉,中行氏和范氏在內戰戰敗後逃亡國外,晉國六卿從此變成四卿,其中又以智氏勢力最大。公元前455年,智氏要其餘三家割地一百里,韓氏和魏氏屈服,唯有趙氏不肯退讓,智伯大怒,出兵攻擊趙氏,把趙氏根據地晉陽城團團圍住超過一年,還用堤壩引汾水灌城。
就在這危急關頭,趙氏派人去見韓氏和魏氏,說智氏實力太強了,趙氏滅亡了就到韓魏兩家,倒不如現在合作,先把智氏滅掉。唇亡齒寒這典型的春秋時代外交平衡理論,成功說服韓氏和魏氏,結果兩家軍隊陣前倒戈,挖了堤防讓河水倒灌進智氏的軍營,智氏全族被殺得乾乾淨淨。
智伯被殺、智氏被滅族,令晉出公大怒,派人去齊、魯等地借兵,要親自討伐三卿,但事情很快就走漏風聲,而晉出公手上也沒多少實力,面對三卿聯手進攻,晉出公只能灰頭土臉地逃到國外,並在中途病死。三卿見到晉出公死了,就另立新君,是為晉哀公,然後聯手瓜分了晉國全國的領土,只剩下絳與曲沃兩地屬於晉國國君所有。
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親自封三家家主為諸侯,與晉國國君平起平坐,這件事被稱為「三家分晉」,而這一年也被認為是春秋和戰國之間的分界線,因此戰國七雄中只有韓、趙、魏名列其中,雄霸一時的晉國反而消失了。
至於被瓜分後的晉國,其實還有三任君主,到了公元前349年,三家撕破面皮,把末代國君晉靜公流放,從此晉國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在理解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成晉國內部就是一個小規模的春秋時代,各家族互相攻擊、兼併,最後剩下韓、趙、魏三個家族。而「三家分晉」會作為標誌事件,就是因為春秋強國晉國的消失,象徵了這一個時代的完結,而韓、趙、魏三個屬於戰國七雄的國家誕生,意味着戰國時代的開始。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