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日前談及曾經反問年輕朋友「中國有幾多種儒家思想」和「世上有幾多種民主政治」,結果把對方嚇跑了!不再問「儒家思想」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關係。有讀者反饋說道見筆者反問「幾多種儒家思想」,也是看得呆了。當代中國讀書人不大認識儒家而喜歡對儒家指指點點的,倒是大有人在。

儒家思想由孔子發展到今天,早已經歷了許多變遷,畢竟所有人都無可避免受到身處時代的環境和風氣所影響,甚至局限。今回姑且從孔孟說起。宋亡三傑之一的文天祥(1236年-1283年)曾有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與義可以說概括了孔孟對社會德教的重點所在。同樣是先秦儒家,孔孟都沒有見證到秦滅六國以後才出現那幅員如此廣大、中央政府有此強大權力的新政權。由是不可能談到如何治理這樣規模的「超級大國」。

如果用近代西方的政治理論來看孔子的政治主張,可以將他歸類為「右派」、「保守派」,甚至是「復古派」。《論語·顏淵》有云:「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是說為君者應盡君道,為臣者應盡臣道;還有父盡父道,子盡子道。

孟子與孔子比較,則似是「左派」、「改革派」,甚至是「革命派」了。據《孟子·梁惠王下》記載,齊宣王與孟子談論成湯流放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桀而建立商朝;以及周武王征伐商朝最後一位君主紂王(紂王是貶稱,他本名是受辛)而建立周朝兩事,問道:「臣弒其君可乎?」孟子認為「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這可以說是「有條件同意武裝革命推翻現政府」。或許還可以視孟子這個說法為對孔子「君君臣臣」學說的修正。比較孔孟學說之異同,可以寫百萬言的專著,在此只能點到即止。孔子在魯國當過大司寇,有相當的政治行政經驗。孟子的生平沒有留下足夠材料,我們可以假定他沒有做過大官,是純學者型的「書生之見」。

當代中國讀書人普遍誤信「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講法。我們上中學、大學時都必有聽過老師如是說;日常讀政治史、學術史的入門級教科書,或是什麼專家的普及著作,亦經常讀到如是說。具體是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上書,武帝採納之,然後就窒礙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逾2,000年!先秦時代被普遍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學術思想最發達的時期,有所謂「九流十家」、「諸子百家」的說法。既認定漢武帝罷百家而獨尊儒術,於是便有許多人痛罵儒家,認為漢武帝之後,中國就「沒有思想家」了!有趣的是一般人都只知罵孔子,卻很少去罵漢武帝和董仲舒!須知孔子人都死了,他是被動地「罷百家」;武帝和老董卻是主動地「罷百家」。或許廣大的盲目群眾連漢武帝、董仲舒的名堂都沒有怎麼聽過,「孔老二」就無可避免成為眾矢之的了。

此下又要闢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是有人說說而已,其實不曾發生過。下文要傳召「重要證人」,為「孔老二」辯千年不白之冤。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漫談數種儒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