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到埗後,司機將客人預訂貨品逐份鋪在路邊,數十名貨主圍攏取貨。

內地菜肉直送 生產信息欠奉 不具供港資格

宅在家,網購餸菜成為疫下新常態。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除了本地的買餸App,跨境買餸App亦大行其道,有企業將內地蔬菜生肉跨境直送抵港。記者早前透過一個跨境買餸App試買6件菜肉,貨到當日「取貨點」大排長龍,顯示該服務已成新氣候,送貨員二話不說將貨品全部鋪在行人路上,卸貨後極速開車絕塵而去,留下未有人認領的貨品在路邊曝曬「吸塵」逾一小時。記者追查發現,部分菜肉並非供港農場或菜場的出品。香港文匯報委託認可化驗所檢測更揭示,部分菜蔬的禁用農藥超標逾百倍,跨境走私菜肉公然供港「無王管」,隨時引發食物安全危機。 ●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邵昕

買餸平台五花八門,近月湧現多款跨境買餸App供香港用戶選購,平台上的菜肉來自五湖四海,許多是香港市場鮮有供應,吸引疫下無法北上食遍神州的港人光顧。香港文匯報記者瀏覽多個平台,發現除了菜、肉,還有酸奶、雪糕等需要冷藏的商品。但根據平台展示的菜肉包裝照片顯示,不少食品並非產自註冊供港農場或菜場,另有部分產品連產地等資料也欠奉。

記者遂嘗試在其中一個平台試買餸,客戶服務員解釋車隊每周來港送貨兩次,每區客戶必須按時到指定取貨點提取貨品。就在香港文匯報記者訂購的菜肉送貨前一晚,客服在通訊群組通知具體送貨時間,群組顯示該次送貨的顧客遍布全港,單是新界及九龍已涉及逾200名客戶,以平台每周送貨兩次,該兩區每月服務近兩千名客人。

取貨點就在公路邊

翌日,記者準時到「取貨點」,發現所謂的「取貨點」就是公路邊一塊空地。一架沒有冷凍設備的貨車不久後到埗,司機馬上落貨並將貨品鋪在路邊等客人自行認領,當時現場已有數十名客人圍觀,卸掉貨物後司機飛快駕車前往下一個「取貨點」。

菜肉由貨車從邊境運到香港,然後逐區配送,其間包裝袋內的乾冰恐已融化,如果貨主未按時到「取貨點」,這些生肉便被遺留在路邊曝曬逾一小時,增加細菌滋生風險。香港文匯報記者拆開所訂購的蔬菜,菜葉皺了、不再新鮮。

食物變質司機概不負責

之後記者又在另一個跨境買餸App訂購6件菜肉,包括3款蔬菜、一款冰鮮雞胸肉、一款冰鮮豬肉及一隻冰鮮雞,這家平台提供上門送貨服務,菜肉雖沒有在烈日下曝曬,但肉類與數袋乾冰被放置在一個保溫袋中,到手時所有乾冰已融化,肉類包裝盒脹大、出現水珠;蔬菜則簡單放置於塑膠袋內常溫保存,並無明顯腐壞。記者詢問司機若出現變質能否退貨,惟司機表示他只負責運輸,所有售後服務需諮詢網上客服。

經過仔細核對包裝,記者發現產品要不就沒有產品標籤,無法查核其生產地;要不就有標籤,但並非來自供港農場,其中一款冰鮮雞密封包裝在膠袋中,但除寫明品種名稱外,標籤並無其他資訊,令人質疑是否符合相關產品檢疫要求。

另一款雞胸肉及豬肉雖然有標籤標示來自哪間農場,但均不在《供港澳冰鮮禽肉備案養殖場名單》及《供港澳冰鮮豬肉備案養殖場及其相對應加工企業名單》上,並無供港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