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健泉介紹逾千件藏品 盼有人接棒推廣「征天夢」
由國家航天專家組成的「宇宙天團」於6月下旬訪港後,本港掀起了一股航天熱潮,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更是「天團」訪港的重頭戲,活動大受巿民歡迎。本身是超級航天迷的香港航天學會會長雷健泉,鍾情航天事物逾半個世紀,收藏了價值過百萬元的藏品,自然不會錯過有關展覽。日前他向香港文匯報介紹了他部分心愛的航天藏品,而部分物品更見證着國家航天事業的進步;雖然已年過六旬,但他對航天依然滿有熱情,立志繼續推廣最愛的航天知識,鼓勵孩子開展「征天夢」。●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雷健泉沒有上過太空,但足跡遍布南極、北極及珠穆朗瑪峰8,000米大本營,也駕駛過飛機,體能甚佳。
率童軍赴美俄 與太空人交流
雷健泉本身從事美術設計,年輕時曾經在廣告公司工作,其後創業,為客人設計卡片等,與航天、科研似乎沒有關係。他對航天的熱愛,原來始自1969年,當年美國太空人登月,恰巧他就在電視裏看到消息,「感覺非常神奇!」因為一個畫面,開啟了他對宇宙奧秘的興趣,「當時航天是冷門知識,我只能不停讀書,看紀錄片等學習相關知識。」後來他發現,美國十多名太空人中,絕大多數是童軍出身,與一直熱衷參與童軍活動的自己「不謀而合」。
直到1992年,雷健泉無意中看到美國有「少年太空人訓練計劃」,「當時電郵都還沒有,我『膽粗粗』寫信申請。」雖然最終無法參與,但他的熱情卻獲得回應,「他們寄了些訓練資料給我,邀請我在香港成立航天分會,經過長時間翻譯資料,便在童軍圈子推廣有關活動。」至2002年,雷健泉正式成立了香港航天學會。這些年來,雷健泉多次舉辦童軍活動,帶領他們到美國、俄羅斯參加航天培訓活動,並曾多次接觸真正的太空人,與他們交流,「那個年代需要用傳真機傳送資料,花大量時間進行聯絡」,過程相當困難。
2003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往返太空,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當時中國航天事業取得重大突破,掀起了航天熱潮;之後楊利偉到訪香港,特區政府想找童軍總會參與接待工作,總會就找了我加入。」雷健泉笑言:「當時不少傳媒朋友發現有『香港航天學會』,於是就不停打電話給我問回應,當時一個月的電話費就四千多塊!真係『肉赤』!」對於有人說他樣貌似航天員楊利偉,他笑言:「我唔覺得似啦!不過亦因為呢個名,所以多咗人認識我!」
半個世紀以來,雷健泉收藏的航天藏品約有上千件,除了人造衛星模型、太空車模型、紀念襟章,還有太空食物、宇航員工作服等。「整體來說,藏品應該算是『價值連城』吧!但連同教材之類的東西,也許真的超過一百萬元了……」他本身為陳瑞琪(喇沙)書院校友及校董成員,母校願意借出課室及儲物室,供他向師弟展示珍藏,令他開心不已。
香港航天學會多年來積極組織活動,包括內地及海外的航天訓練營、學校科普講座及工作坊等。「我只是普通人一個,我有自己的夢想,哪怕沒有政府或商界支持,我這二十幾年來都不停地做相關工作,希望有人能夠接棒,就算不是每個人都對航天有興趣,但至少我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