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牛年」伊始,按往常慣例,筆者會寫幾篇與該年生肖有關的文章以應應景。

「牛」雖體形碩大卻性情溫馴。由於力氣大,「牛」能供耕田、拉車;再加上「牛」的肉與乳皆可食用,其皮、骨、角可做器具;無怪「牛」是歷代中國人心中其中一種重要動物,且作為「好捱得(吃得苦)」的象徵。「牛」雖「正氣」,可與其相關成語或諺語多不算正面,如:

九牛一毛——比喻多數中的極少量,於大體沒影響。

對牛彈琴——比喻不解風情。

牛衣對泣——比喻貧賤夫妻的生活苦況。

牛鬼蛇神——比喻各種邪惡之徒。

做牛做馬——多比喻工作艱辛且不被重視。

為免「新年流流」(新春期間)說些如上述般話語,筆者選了「牛大腿」作為「牛年」的首個題材。

舊日,香港的大牌檔/大排檔或茶餐廳的夥計為了省時,在下與涉及「腿」這類食材的單時,如「鴨腿湯飯」、「炸雞腿」會寫成「比湯飯」、「炸比」。明顯地,「比」是個「借字」。至於「正字」,坊間流傳有三:

肶;脾;髀

當中又以「脾」最為普遍。「肶」、「髀」均讀「比/bei2」;「脾」則讀「皮/pei4」,與「比」音近。「髀」是動物的大腿。「脾」是五臟之一。據《說文解字》,「肶」是牛胃部中的葉片狀瓣胃,俗稱「牛百葉」;此字古與「髀」同。如此看來,「髀」應是「正字」,其餘兩者均為「借字」。近年,筆者發現不少餐飲廣告、茶餐廳餐牌與冷凍包裝上已取「髀」捨「肶/脾」,值得一讚。

有人要求某人「給」他一些有一定價值的東西,而該人即時斷言拒絕,廣東人或會帶輕佻或怒氣地說:

畀,膝頭對上

「膝頭對上」是「髀」的所在,此語可引申至:

膝頭對上就(係)髀/膝頭對上就畀【非正統寫法】

然而此「髀」不同彼「畀」,亦即絕不應允所求。

話說回來,「畀」,指給予,不是粵語專用字,而是個較「古」的書面字。不少人寫作「俾」,據其本意這只是個「借字」。有人也會用「比」,筆者不贊成以此為「借字」,因為「比」多用於比較上。值得一提,「給」的普通話讀音近「幾/gei2」,而此通過音變可成「畀/bei2」,所以筆者相信較淺易的「給」字很大機會是「本字」。

當「小巫師」見了「大巫師」,其法術就無法施展出來,人們叫這種情況做:

小巫見大巫

比喻兩者之間在能力上相去甚遠,無可比擬;通常含自謙意味。就這種高下懸殊的情況,廣東人會用體積懸殊的「蚊髀」與「牛髀」來作對「比」,於是有以下說法:

蚊髀同牛髀

「比」與「髀」音同,且是拿兩者來「比」,所以人們多會掉下這應是預設的陷阱而誤寫成:

蚊比同牛比

其實,大家不難看出這寫法存在着文法上的問題——「蚊比」、「牛比」都不是名詞,何以作對比,唯有把此語改寫如下才有意義:

蚊同牛比

此時用上了「蚊」和「牛」的體積作對比。

現實生活中,有比較才有進步。然而,我們必須理解各人有不同的際遇,有時你比人強,有時你比人弱;如事事與人比長較短,越比心理越見不平衡,越不平衡就越見生氣。有人便用以下話語來勸解那些凡事好與人比較的人:

人比人,氣死人/人比人,比死人

不瞞大家,筆者很年輕的時候已沒有上述的煩惱——與人家比,皆因深明以下話語中的涵義:

各有前因莫羨人;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前因命中注定,不是羨慕或妒忌便可改變;與其心中滿不是味兒,倒不如搞搞「自強」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