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潮聯到海味店派發防疫品。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子京)尚有一星期就到農曆新年,受疫情影響的上環海味街,原本冷清的街道亦漸漸多了出來購買海味年貨的市民。有多間老字號海味店老闆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過年」對中國人來說始終是大事,不少市民都會購買海味過年,故年宵購買力有所提升,推動今年農曆年底生意向好。不過,有老闆估計過去全年生意額因疫情大跌數以千萬,大呻是前所未有的慘痛。

港區潮聯贈海味店防疫品

香港區潮人聯會不少成員扎根上環海味街數十載,經營多間老字號海味店,該會在傳統農曆新年前舉辦「齊抗疫 送溫暖 過大年」活動,走訪上環海味街多間商舖,向會員派送防疫物資,同時了解大家在疫情下的經營環境。該會會長胡池指,香港疫情未止,內地旅客大幅減少,令零售業經營非常艱難,冀社會能響應政府的疫苗接種計劃,讓香港盡快打勝這場「疫」戰,令香港經濟回復正常。

本港老字號海味舖「仁德泰記」負責人梁啟康在交流中坦言,由於去年全年海味銷情真是很差,故元貝、冬菇、罐頭鮑等在年尾都要減價,令年宵市道好過去年年初,估計可以做返七成生意。他說,過去一年的疫情,令市民久居家中,不少人趁過年出來購買年貨,手頭鬆些,感覺市民的購買力有所回升,生意也慢慢好轉,所以今年年尾的生意額相對往年年尾都只是差了很少,但全年門市生意估計仍要虧損逾百萬。

疫下生意最慘 業界減價自救

「興利行」總裁林本雄表示,疫情未停,對食品行業影響很大,高級海味如鮑魚、海參等少了六七成生意。「中國人都會買海味過年,但少了內地幾百萬遊客,估計去年全年生意額少了三四千萬元。」他直言,「我做了三四十年,從未經歷過如此景況,就算沙士、海嘯都未試過。」他又說,公司生意主要靠遊客,推測要等到五六月份市道才會變好,「只要有疫苗,疫情過了,有信心整體生意會返來。」

華德參行總經理陳德泰說,因為中國人過年都會買些海味,故近兩個月生意都有變好,但仍未回到以前,業界的自救方法就是減價促銷。他說,去年最差的是6月、7月、8月,當時街道真是沒人,相當慘。自己做了30年生意,屬今年疫情下的生意最慘痛,「跌了六成以上,批發與零售跌了超過千萬元。」

主售花膠的洪生也指,自己生意在沙士和金融風暴都挺得過去,但今年真是好辛苦,「酒樓、餐廳沒晚市,以往年底的所有酒席都停了。唯有促銷,不會考慮利潤,由減價帶動銷售,因為市民沒得外出,但都要食飯,花膠因來貨少沒減價,但其他如元貝等都便宜了三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