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圓夢、嫦娥奔月、天問探火、北斗組網、羲和逐日……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過去數年,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名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下稱「北航」)宇航學院副院長師鵬教授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暢談「十五五」規劃建議描繪的航天強國建設宏偉藍圖,並為香港航天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作為多名航天型號任務總師、航天員的母校,北航將深入與香港大專院校合作辦學。按照計劃,今年11月底,師鵬將與同事一起赴港,面向香港中學教師開展授課培訓,他們組織和開發的航空、航天科學教育系列課程明年將在全港推廣,啟發青少年對航空、航天科技的興趣。●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郭瀚林 北京報道
在剛剛發射的神舟二十一號任務中,北航2010級本科生、中國目前最年輕的航天員武飛擔任航天飛行工程師首次在天宮空間站亮相,為有「航天總師搖籃」之稱的北航再添光彩。北航曾培養過多名航天總師,從北航首屆畢業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到長征五號總設計師李東,北航畢業生奮戰在中國航天事業各個領域。中國空間站首位載荷專家、出色完成神舟十六號任務的桂海潮,曾是師鵬同專業的學弟,目前也同在北航宇航學院任教。
年輕人需「不解決問題不罷休」
在國家航天事業快速發展背景下,香港掀起航天熱。來自香港的載荷專家也將有機會進入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更多香港青少年將「星辰大海」作為人生追求。「我的同事桂海潮教授作為中國第一位載荷專家登上宇宙,首次驗證了『科學家+航天員』模式的成功。我認為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具有『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的韌勁和定力,這是每一個有志於航天事業的年輕人都應該學習的。」作為培養航天工程師的導師,師鵬對香港青少年給出三方面專業建議。
面對太空裏複雜環境,身心素質和團隊合作能力都是必要的。「首先,一定是要鍛煉好身體,身體素質是第一位的。」師鵬說,第二,除擁有相對優異學習成績外,一定要擁有能夠把所學知識、理論和方法轉化為解決實際複雜問題的能力。第三點,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時代,青少年長期面對手機,相對缺乏溝通交流能力,一定要擁有團隊協作能力,這也是北航在培養航天工程師時最關鍵的能力。
月底來港授課培訓 邀大學合作
11月底,師鵬將與同事赴港,面向香港中學教師開展授課培訓,他們組織和開發的航空、航天科學教育課程明年將在全港推廣,啟發青少年對航空、航天科技的興趣。此外,他也期待着與香港大專院校的深度合作。「香港高校在前沿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顯著優勢,北航則在工程應用與系統集成方面積累深厚,雙方可在空天信息系統、先進材料、航天生物醫學工程等方向組建聯合團隊,實現優勢互補、協同創新。」
冀共建實驗平台 科研孵化產業
在人才培養方面,師鵬表示,北航期待與香港大專院校開展更多更深層次的學生聯合培養,培養學生進入香港和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雙方可以「聯合實驗室+雙導師制」為核心,輔以聯合博士/碩士項目、交換與短期訪學、聯合培養的博士後和產業實習機制,形成「本科—研究生—博士後—青年人才」的貫通式人才培養新通道。
師鵬還建議香港方面可出台相關政策,鼓勵並資助香港本地高校與北航等內地頂尖工科院校共建聯合團隊和實驗室。支持建設聯合創新中心與配套的科技展覽館,將其打造為集科研、成果展示、科學教育與產業孵化於一體的高水平學科平台。
師鵬說,如果未來在香港高校的名人牆上,出現一位來自香港的中國航天總設計師,那將是屬於全香港的榮譽,也是香港真正深度融合和參與國家航天戰略發展的重要標誌。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