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郭瀚林)「十五五」規劃建議首次納入航天強國建設議題。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也提到推動航天科技發展、支持太空經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副院長師鵬教授提出,香港應該抓住「十五五」規劃發展機遇,加快打造「亞太商業航天樞紐」,深度參與到國家航天戰略發展之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議重點發展航天金融服務業,舉辦國際航天投資峰會,建立行業估值體系;推動設立航天產業投資公司,吸引民營火箭、衛星企業落戶香港;適度探索建設國際航天仲裁中心,制定亞太地區商業航天標準。
建議本地大學聚焦「軟科學」
對於發展太空經濟,師鵬建議,香港首先要強化科研創新功能。「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大專院校在基礎研究和國際科技合作方面具備突出優勢,但由於歷史原因,沒有形成完整的航天系統科研體系。」可以依託這些高校的科研實力,聚焦航天新材料、遙感數據處理、空間通信與導航算法等「軟科學」方向,形成差異化的技術突破,打造航天創新高地。
善用金融優勢助產業融資
第二,打造航天金融與投融資平台。香港擁有成熟國際金融體系和市場環境,應充分利用這個優勢,為內地商業航天企業提供融資、保險、併購等金融服務,助力資本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師鵬認為,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擁有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可高效對接商業航天領域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多元化資本。港交所靈活的上市制度可為商業航天企業提供訂製化融資方案,未來可考慮拓展至航天科技領域。結合深圳高端製造、東莞新材料、廣州研發資源,構建「香港資本+大灣區智造」的航天產業生態。通過香港平台吸引中東、東南亞資本參與商業航天項目,如為東盟國家提供衛星數據服務。依託良好的簽證政策和國際化環境,吸引全球航天工程師、金融法律人才集聚,共同支撐商業航天發展。
第三,發展太空經濟應用產業。師鵬建議,圍繞衛星數據服務、空間信息經濟、太空旅遊與教育科普等新興領域,培育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市場的太空經濟生態圈,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大灣區拓展商業航天領域
「香港可通過『科技引領 + 金融賦能 + 國際協同』三位一體的發展路徑,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國際化平台功能,以自身所長對接國家所需,在全球商業航天浪潮中找準定位,為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做出獨特貢獻。」師鵬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商業航天領域大有可為,香港金融、澳門旅遊、珠三角製造、廣深科創,將像四塊樂高積木,有望拼成一座「世界級灣區」。
此外,師鵬認為,當前中國受制於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內地航天企業想要「走出去」存在不少困難。他建議,香港立足 「一國兩制」 優勢,形成「政策+科技+資本+市場」的立體航天生態,推動形成航天產業鏈集群。「未來,國際著名商業航天公司可以落地香港,內地商業航天營運公司可以扎根香港,乃至國際宇航大會也可以爭取在香港召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