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特區政府主辦的39場「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自11月11日啟幕以來,候選人聚焦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貼地務實議題,以政綱論高低、以能力決勝負、以形象爭認同,充分展現出符合香港實際的高質量民主新風。連場論壇以多元的形式、活潑的風格,幫助選民認識、選擇心儀的候選人,獲得選民高度評價、紛紛叫好。
在落實新選舉制度之前的歷次立法會選舉論壇,常淪為「泥漿摔角」式的對罵擂台,候選人忙於攻擊對手、製造話題,卻鮮少深入探討政策細節與解決方案。有輿論甚至陷入一種迷思,認為這種追求「對抗性」、「激烈性」的選舉才是「民主」選舉。實際上,這種「聲大夾惡」的競選文化,非但未能提升議員素質,反而撕裂社會、削弱管治效能。在新選舉制度下,今屆論壇徹底擺脫舊有窠臼,回歸選賢任能的選舉本質。
此番轉變,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論壇形式更為多元且結構嚴謹。既有候選人各自闡述政綱的環節,亦設有互相提問、即場辯論的設計,確保每位參選者都有充足時間展示其政策思維與應變能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今屆選舉由政府首次親自主辦全部論壇,不僅保障了公平性與專業性,更透過精心設計的議題,如北部都會區發展、青年上流通道、租者置其屋計劃等。此外,不少候選人更放眼全港發展,如推動香港成為國際人才樞紐、制定生態旅遊藍圖、完善青年「先租後買」置業路徑等,既照顧地區需要,亦兼顧國家戰略宏觀布局。這種理性、建設性且具操作性的政綱辯論,真正體現候選人的專業素養與政策深度。
其次,候選人素質顯著提升,年輕一代與女性參選者增多。新界西南選區五位全女班候選人同台競技,背景涵蓋資深地區工作者、連任議員與政治新人,皆具高學歷與扎實基層經驗。她們在論壇中談吐從容、論點清晰,針對住屋、舊區重建、社區設施、青年就業等議題提出具體倡議,打破「新人無力接棒」的刻板印象。有人倡議優化「租者置其屋計劃」,有人建議改善基層醫療配套。這不僅反映香港政壇人才輩出,更彰顯「愛國者治港」原則下,多元聲音得以在理性框架內良性競爭。
更重要的是,今屆論壇凸顯「君子之爭」的政治文明。選舉的目的是為了選出能夠代表市民利益、推動香港發展的優秀人才。因此,選舉的競爭應該是理性的、良性的,而不是互相攻擊、抹黑的。這種以事實為基礎、以建設為導向的競選模式,正是優質民主的核心所在。現場觀眾亦紛紛表示,論壇氣氛「舒服」「有驚喜」,有助深入了解候選人立場,作出理性選擇。
這一切,正是香港民主走向成熟穩健的標誌。高質量民主,不在於口號有多響亮,而在於能否真正解決市民「急難愁盼」;不在於舞台效果有多戲劇化,而在於議員是否具備推動改革、服務全局的能力。選舉論壇的成功,為12月7日投票奠定良好氛圍,更為發展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高質民主探索出一條務實、理性、建設性的新路——既不是西方所謂「民主普選」的空洞理念,也不是形式主義的政治表演,而是實實在在的、有競爭的優質民主。
展望未來,香港站在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亟需一支既能扎根基層、又能放眼國家大局的高素質立法團隊。今屆選舉所展現的良性競爭、多元參與與政策深度,正是對這一時代使命的最佳回應。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場以能力決勝負的君子之爭,能為「東方之珠」增光添彩,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注入源源不絕的民主正能量。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