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韻僖 全國政協委員
12月7日,香港將迎來立法會選舉投票日。這場選舉不僅是本港政治制度的實踐,更是對香港社會凝聚力的考驗。香港基本法第二十六條明確保障香港永久性居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要將這一權利真正落實為公開、公平、公正的選舉,則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這一過程中,商業機構、地區團體、社福組織以及各類專業團體等非政府機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建設性角色。
商業機構:選舉文化的推動者
商業機構作為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在促進公平選舉方面具有優勢。首先,企業可以提供支援,例如在選舉日給予員工合理的投票時間,避免因工作安排而影響公民投票權。大型企業更可開放部分場所作為宣傳點,讓候選人能有平等機會接觸選民。
其次,商業機構能夠運用其資源舉辦選舉論壇,確保各候選人的政見能夠被客觀呈現。香港總商會等具影響力的商業組織,應自覺維護公平選舉,可以透過內部培訓,向員工傳遞正確的選舉知識,澄清不實信息。
地區團體:民主教育的橋樑
地區團體扎根社區,最了解市民的需求。在選舉過程中,這些團體可以成為民主教育的重要橋樑。它們可以組織候選人與選民的見面會,關注弱勢群體的聲音,確保他們的訴求也能被候選人聆聽。
地區團體還可開展選民教育工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複雜的選舉制度,特別是立法會三種產生方式的具體運作,有助於提升整體選民質素,使投票決定更加理性。
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者或殘疾人士,地區團體可以組織義工隊,提供前往投票站的協助,確保選民都能行使投票權利。
社福機構:弱勢聲音的傳聲筒
社福機構服務社會各階層,特別關注弱勢群體權益。在選舉期間,這些機構應成為弱勢群體的「制度性傳聲筒」,確保他們的訴求能夠由議員收集並在議會反映,避免被主流聲浪所淹沒。社福機構可以製作易讀版本選舉指南,幫助殘疾人士理解選舉資訊;為少數族裔提供翻譯服務,打破語言障礙。
專業團體:理性論政的守護者
各專業團體,例如香港律師會、香港醫學會及工程師學會等,在確保選舉質素方面扮演着獨特角色。這些團體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公信力,能夠為其所屬的功能界別搭建理性對話平台。
以香港律師會為例,該會為法律界的候選人舉辦專業論壇,深入探討法治、司法獨立及法律發展等核心議題,引導選民基於候選人的專業素養和政策主張作出判斷,而非簡單的立場之爭。這種方式為其他功能界別樹立了典範,將競爭提升至專業論政的層次。
更重要的是,專業團體可以憑藉其專業權威,發表對公共政策的分析,甚至對選舉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合規或違反專業操守的行為作出聲明,成為維護選舉公正性的一道重要防線,確保立法會中的專業聲音,令立法質量得到保障。
香港立法會選舉不僅是法律條文的實踐,更是社會價值的體現。商業機構、地區團體、社福組織及專業團體等非政府機構,通過提供平台、普及知識、保障參與等過程,能夠建立公開公平選舉的基礎。它們扮演着橋樑的角色,將選舉制度與公民權利緊密相連,充分體現基本法保障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當社會各界都能在選舉中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香港的選舉文化才能日益成熟,立法會才能真正代表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這不僅是一場選舉的成功,更是香港社會整體進步的標誌。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