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爆發的浪潮下,AI與藝術會有怎樣新的火花?首屆「香港國際AI藝術節」將於12月19日至21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國際AI藝術節」以「預見未來:現實與無界」為主題,將呈現來自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30餘位藝術家的AI藝術作品,超過30家機器人企業的百餘台機器人亦將悉數登場。此外,藝術節還將通過AI藝術展、機器人嘉年華、香港AI科普周、機器人遊園會等40餘場活動,呈現人工智能賦能藝術、融入生活的可能性。 ●文: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兆桐
是次藝術節由紫荊文化集團主辦,於昨日(1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主辦方介紹了活動亮點及部分AI藝術展品。紫荊文化集團副總經理丁偉介紹道,本屆藝術節將打造集藝術展演、科技互動、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多元平台。藝術節核心活動─亞洲首個全感官沉浸式AI藝術展,將以演算法、視覺生成、聲音交互等為媒介,打造穿越藝術與科技邊界的「智能文明實驗」。此外,還將「打造全球首個以藝術為核心形式的機器人嘉年華,匯聚多個智能機器人領域領軍企業,涵蓋人形機器人、協作機器人、靈巧手、外骨骼機器人、自適應機器人等。」將機器人從「展示品」轉化為「參與者」,呈獻機器人時裝秀、競賽對弈、擂台挑戰等互動環節,並舉行太平山頂「未來快閃直播」、維港夜景互動等活動。藝術節期間亦將舉辦「香港科普周」活動,聯動香港多個高校及中小學,並向香港公眾開放,通過大師講堂、AI工作坊等形式,分享業界前沿動態。
匯聚國際知名藝術家AI作品
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費俊透露,本屆藝術節期間,徐冰、比爾·沃恩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將集中亮相。展覽以「感能湧現」為核心命題,探討「人類的主體性、人類的創造力如何在這樣的一個快速發展的技術時代,不斷幫助人類去找到自身的、本體性的價值。」本次展覽的亮點展品包括徐冰作品《人工智能無限電影》,讓觀眾通過輸入關鍵字或句子創造出永不重複的電影;加拿大藝術家比爾·沃恩通過外骨骼裝置探討人機關係的《一路順風》;法國藝術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特讓人類扮演模特,機器人進行素描的裝置作品《人類研究》;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于朕帶來可以沉浸式感受石窟文化的電影《尋窟》等。
藝術節還將構建多元合作平台,打造融合藝術與AI技術的「未來家空間」;舉行AI論壇,探索生成式技術與藝術創新、影視創作結合的全新模式;並將聯合金融機構共同探討金融賦能路徑,促進科研、資本與藝術創新的協同發展。
「AI藝術讓策展走向融媒體化」
費俊在發布會後的訪問環節表示,首屆「香港國際AI藝術節」落地香港非常合適:「我覺得香港在文化領域有着非常好的傳統。我們也希望國際AI藝術節能夠為香港的創意工作者與文化相關的行業帶來一些啟發。」費俊指出,本次藝術節「不是展現技術,也不是展現產品,而是展現這些炫酷的技術,怎樣跟每一個觀眾產生共情。」通過藝術展覽,讓「抽象、冰冷、不可感」的技術變得「可感、可體驗」,讓觀眾產生對未來的思考。
談及本次AI藝術作品的選擇,費俊直言AI藝術在全球範圍都是非常前沿的領域,但是相對來說實踐還沒有那麼廣泛,「我們挑選作品的時候確實有自己的標準。網絡上使用AI創作的大有人在,但是真正好的AI藝術,不是簡單意義上用AI技術完成的藝術,它需要引發觀眾的深度思考,並且在藝術美學上有新的突破。此外,要看到AI用在不同的作品上,產生怎樣的新方法、新創造力的可能,看到AI對文化、傳統的價值。最後,還要看到它帶來了怎麼樣的對未來的想像。」
關於策展環節中遇到的困難,費俊表示本次策展體驗與以往的大不相同。「本次的很多展品(相比一般的藝術展)非常難展出。以往很少會遇到策展還需要考慮算力、寬帶這樣的問題。」費俊認為,AI藝術的發展也在挑戰着策展這一行業,「未來的策展也需要跨學科地進行各方面的考慮,要把展覽當成綜合性的現場。需要架設基礎設施,需要考慮用戶的體驗,還要考慮線上傳播。AI藝術的到來讓策展也需要走向新媒體、融媒體化。」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