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用英文撰寫《中國文學史》 張隆溪:讓世界看清中國文學的「廬山真面目」

2025-10-31 04:07:27 副刊
●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原主席、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張隆溪 資料圖片
●張隆溪著《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資料圖片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思潮交織碰撞的今天,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才能超越「獵奇」與「他者」的標籤,實現真正平等的文明對話?近日,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原主席、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張隆溪接受中新社專訪,分享中國文學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定位與對話可能。

張隆溪深愛中國文學及其傳統,一直在研究中西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歷史悠久,有許多文學價值極高的經典作品,和西方文學名著應該有同等的地位,但卻沒有充分得到中國以外眾多讀者的注意。」他留意到,在當今世界,英語是流通最廣泛的語言,故選擇用英語寫《中國文學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這是針對我所了解的國外世界文學研究現狀而寫,它的讀者對象是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國文學和歷史、對中國有興趣的外國讀者,我希望將李白、杜甫、蘇東坡變得像莎士比亞那樣,成為世界各國讀者都熟悉的大詩人、大作家。」

他坦言並不奢望通過一本書就能改變現狀,「這是一種努力,是一個中國人在世界文學研究的大框架之下,向國外讀者介紹中國文學的歷史和傳統。這也是一個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發出的聲音,如果有更多這樣的聲音,假以時日,就將在國際上產生一定的影響。」

破「他者」之障 融「內外」之見

在中國學研究領域,西方學者常習慣強調「他者」以突出文化差異。如何讓世界看清中國文學的「廬山真面目」?對此張隆溪回應道:「西方對中國和其他非西方文化傳統,往往強調差異,視之為西方的『他者』或對立面。相比之下,我認為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序裏提出的『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才是跨文化比較研究的基本原則。因為跨文化研究最終希望能有助於人類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共同進步,主張和而不同,而不是強調差異,造成緊張和衝突,甚至戰爭。」

他認為,中西比較雖是學術研究,但這種研究並不是象牙塔裏的虛構,而是與世界直接相關,有助於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共同發展。「我曾經用蘇東坡一首深具哲理的小詩說明如何認識中國,那就是《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人認為,最後兩句說的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這就誤解了此詩的真意。如果蘇東坡真是說旁觀者清,那從外面看中國的漢學家們,應該比中國學者更了解中國。」

由此,他點明,認識中國,就像看廬山的全貌一樣,應該綜合不同視角所見的景象,不應有內外之分,遠近之別。「漢學家有外面的視角,中國學者有內在的了解,互相交流,共同努力,才會達到更符合實際的認識和理解。」 ●中新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