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2025施政報告特首專訪】李家超:統整平台搶人才搶企業 突破資金人力物力等樽頸 北都區發展是落實改革的實踐區

2025-09-20 04:28:57 要聞
●北都的新田科技城是重要發展項目。圖為新田一帶。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需要搶人才、搶企業,突破發展樽頸。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北都的河套區是重要發展項目。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北都區與深圳接壤,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之一。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宇威 攝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以「心急如焚」形容對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期盼,他昨日在接受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旗下媒體聯合專訪時指出,首要是壓縮發展時間,包括特區政府的行政以及相關法例的立法審議,同時要縮減時間,並大力推動產業進駐。他坦言,北都區發展面對規模大、投入資金龐大,以及人才和企業也有樽頸的難題,需要突破資金、人力、物力及運力等樽頸,所以提出搶人才、搶企業,並取得成效,如進駐及在香港成立的企業均創新高,並引進飛機拆件及可持續發展的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等產業落戶北都區。他強調,北都區的發展是落實改革的實踐區。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啟業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由他擔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以加快發展北都區和引入產業。他昨日在專訪中表示,北都的河套區和新田科技城是重要發展項目,因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是香港的未來,並以「BB出世」形容引入的產業,需要壓縮發展時間。

他表示,北都區發展不能只由發展局負責,他2022年便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領導各政策局參與發展,「我督導15個局,他們都要參與,參與什麼、時間方面怎麼樣、比例怎麼樣、優次怎麼樣,三年的布局做完了,規劃做完了,所以這時是要真真正正打拚,釋放力量的時候,這時就是要發展期,所有人都要參與。」

在行政上壓縮時間的同時,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例。李家超舉例說,發展北都區會有不少法定組織及非法定公司,若每個法定組織均獨立有一條法例交立法會審議,花費時間長,若成立的法定組織會有一些共同元素,就有框架可就某類產業設附屬法例,「審議的東西本來要20幾項,可能縮短至只有10項。」

已引進飛機拆件產業等新能源產業

除了縮短發展時間外,還要大力推動產業進駐,「這是我所說的『BB出世』。」他舉例,已引進飛機拆件產業及可持續發展的航空燃料(SAF)等新能源產業,而航空業界使用SAF乃世界趨勢,「日後飛機一定要加注這一類燃料才可進來,否則不讓你來,甚至可以罰款,所以日後飛機一定要加注。我們如果生產得大量,就會有很大產業優勢,加上價格我們有話語權,市場控制我們有話語權,標準有話語權,所以這是其中一個產業肯定是長期有優勢。」

北都區與深圳接壤,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之一,李家超坦言,有關的發展面對規模大、資金龐大及有樽頸的難題,如人才和企業都有樽頸,「譬如現在平時有10個企業是做這件事,這次(北都)可能要有100個企業,這都是樽頸,所以要引入很多不同的企業,香港優勢是『一國兩制』下,內地很多企業亦希望通過香港出海,亦覺得香港本身可以發展。我們有這個優勢,亦有國際城市的優勢,所以我們要破樽頸,就要在資金、人力、物力及運力方面都要破,但要破,就要告訴人我歡迎你、吸引你,有一些政策去幫人。」

重點企業辦兩年多已招募84企業落戶

因此,特區政府提出搶人才、搶企業,以主動、積極及拚搏精神吸引人才和企業來港,如重點企業辦公室過去兩年多已招募84間企業落戶香港,「數目好像不多,但他們很優質,重點是他們帶來了500億元,即每間公司平均帶來5億元至6億元,我們會有2萬個職位,但都不夠,我們要繼續,因為這個都是樽頸,所以我統整了一個平台,集中力量大家一起做,包括投資推廣署、重點企業辦公室,還有我們的經貿辦,又有貿發局,一齊來。」

他表示,進駐香港的公司本地成立的公司均創新高,但強調「還未見到頂」,而香港在國際競爭力排名上升到第三位,人才競爭力連續上升12位去到第四,顯示香港有號召力,有好的配套,並在「一國兩制」下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