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紫妍 廣州報道)隨着暑假落幕,孩子們在依依不捨中重返校園,不少家長卻長舒一口氣,終於迎來了「解脫時刻」。對於家中有低齡學齡兒童的職工家庭而言,長達兩個月的暑假,遠非輕鬆的親子時光,更像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帶娃渡劫」。一邊是職場上無法鬆懈的壓力——多數家長需堅守「朝九晚六」的工作節奏,部分人更要面對「996」的高強度加班;另一邊則是「出籠神獸」的全天候照料問題。隨之而來的,則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照護真空」困境:誰來帶娃、怎麼帶娃、如何科學又快樂地帶娃……在這場「暑期帶娃戰」裏,時間、金錢、安全、親子關係、兒童成長、代際責任等問題層層交織,讓家長們疲於應對,也折射出當前職工家庭暑期看護服務體系的短板。

●暑假期間,許多學生在圖書館內閱讀、休息,有些要等到家長下班後才被接回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紫妍 攝

從上學時只需早晚短暫相處,到假期裏的全天候操心,照料時長的大幅增加,讓育有低齡兒童的職工家庭陷入兩難。通常情況下,家長首先會將目光投向長輩,寄望於孩子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分擔育兒壓力。但並非所有家庭都能擁有這樣的「便利條件」,一方面需要老人身體硬朗、有足夠精力應對孩子的日常照料;另一方面,長輩也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孩子們的暑假本也是老人們難得的休憩時光。當長輩助力難以為繼時,最終的育兒責任,還是會落到職工父母身上,迫使他們在工作與家庭間做出妥協。

●部分家庭有爺爺嫲嫲、外公外婆分擔育兒壓力。圖為熱門帶娃去處的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紫妍 攝

長輩接力照顧仍有缺口

廣州的肖先生家中有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學四年級和幼兒園。上學時,孩子的外公外婆會幫忙帶娃,到了暑假則換成祖母接手,從表面看人手還算充裕。但兩撥老人的照料無法實現「無縫銜接」,往往會出現一周左右的看護空當,這讓肖先生頗為頭疼,「不知道該怎麼弄」。無奈之下,他只能向公司申請近一周的長假,承擔起這幾天的育兒任務。而即使年近70歲的祖母如期「到崗」,要同時照看兩個淘氣的男孩也力不從心。肖先生只好再想辦法拆分照料責任:弟弟由祖母照顧,哥哥的暑假則成了一場典型的「時間拼湊戰」。

家長各顯神通「拼時間」

補習兩周、運動才藝課兩周、託管兩周、旅行一周……如何填滿兩個月的假期空白,讓孩子有人管、有事做,成了壓在職工家長心頭的一塊石頭。肖先生的工作相對靈活,偶爾會帶着大兒子一起辦公,同時也給孩子報了補習班,但「報班上課一次也就兩三小時,最多半天」,剩下的時間,他便讓孩子去圖書館看書自習,等自己下班再接回家,就這樣把碎片化的時間一段段「拼」起來,勉強撐起孩子的暑假。

身為教師的陳女士處境更顯無奈。雖然也有暑假,但作為一個小學生的媽媽,她的假期完全被育兒填滿,扮演了「全職媽媽+私人教師」的雙重角色。「我的暑假就是打另一份工,還是沒有工資的。」每天她都要絞盡腦汁豐富孩子的生活:上午帶着孩子去公園、圖書館、博物館、商場等地方消磨精力;下午則轉入學習時間,直到晚上丈夫下班接手,她才能真正擁有一點屬於自己的休息時間。

陪伴孩子放長假難實現

「理想中,我希望至少能有一兩周,自己帶着孩子出去走一走,體驗不同的生活,在相處中增進親子關係,看看城市裏沒有的風景。」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黃先生對暑假有着這樣的期待。但現實裏,繁忙的工作與有限的假期,讓這份願景始終停留在「想像」階段。「我現在每天都加班到九十點鐘才回家,就算有假期也走不開,而且假期本身也不充裕。」

好在黃先生所在的國企三四年前就響應員工訴求,採購了暑期託育服務,開設了混齡託管班。如今,7歲的小兒子每天能跟着他一起上下班,省去了不少看護煩惱。但將近11歲的大兒子,除了偶爾上培訓課,大部分時間只能留在家裏「自我管理」,與80多歲的爺爺相互照應。這讓黃先生始終放心不下:「畢竟只是十來歲的小孩,純靠自律非常難。」暑假期間,家長沒時間準備一日三餐、無法陪伴孩子參加運動或戶外活動,導致孩子飲食不規律、缺乏體育鍛煉等問題,也一直讓他很發愁。

社會兜底還需「織密網」

「我們和上一代家長最大的思維差異是,我們既要生育,也重視養育。」隨着社會觀念的進步,如今的家長更注重優生優育,但現實中的假期制度限制、經濟壓力、精力透支等問題,卻讓育兒壓力愈發凸顯。陳女士坦言,在巨大的壓力下,她和丈夫早已打消了再生一個的念頭;其他受訪家長也普遍表示,育兒壓力直接影響了生育計劃,要麼推遲生育,要麼乾脆取消了二胎、三胎的想法。

幸好積極信號陸續有來,僅今年暑期,國家就接連推出育兒補貼、幼兒園學費補貼等支持政策,顯示出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堅定決心。這也說明,育兒的核心主體雖是個體家庭,但更是整個社會與國家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要緩解職工家庭的育兒焦慮,需要從制度完善、政策支持、觀念引導等多個層面發力,織就一張為家庭育兒「兜底」的嚴密保障網。正如陳女士所言:「要讓家庭有底氣去養孩子。」

託管班火爆 家長恐助長補課「內卷」

沒有時間帶娃,「託管」便成為許多家長的第一選擇,從學期內解決學生放學後「接送難」問題的430課後服務,到寒暑期火爆的各類託管班,都反映出目前市場上對這類服務的巨大需求。暑假期間,廣州不少社區推出託管服務,以解周邊居民的燃眉之急。

●小學提供暑期託管服務,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籃球基本功。 資料圖片

社區託管服務幫大忙

天河區車陂街慧雅社區邀請專業老師,為孩子們開設硬筆書法、乒乓球、繪畫、圍棋等興趣班,還能輔導暑假作業;荔灣區白鶴洞街道華尚社區開設免費的「紅領巾課堂」,鏈接轄區內企業、機構、學校等資源給孩子們帶來各式各樣的興趣課;還有荔灣東沙街道南滘社區的假期公益託管營、越秀區大東街假期不斷檔的60天長期託管項目等……這些社區裏的家長都因此輕鬆不少,紛紛表示「孩子參加街道的託管很放心」「社區的託管服務幫了我們雙職工家庭的大忙」。

商業託管設學業輔導

不過,社區託管的覆蓋範圍和規模通常有限,商業託管機構則是另一種選擇。家長王先生表示,自從孩子上小學以來,寒暑假幾乎都離不開託管機構,他主要看中機構提供的學業輔導。「孩子剛讀完二年級,但暑假作業包含很多三年級內容,還要預習課本,可我們自己沒有書。」他說,託管機構每年都配備好教材、學習資源、指導暑假作業等,幫助孩子銜接學業和保持學習狀態,即使一個月花費在4,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上,王先生也認為非常值得。

家長肖先生則對全天託管持審慎態度,他認為暑假應該讓孩子盡量放鬆,可以多鍛煉身體、開發其他能力,而不是一心繼續撲在學習上。他表示,雖然廣州明令禁止校外培訓機構開展任何形式的學科類校外培訓,但在學業焦慮仍然普遍的情況下,此類託管服務就容易演變成隱秘的學科類培訓,最終加劇「內卷」。

專家:家庭育兒責任 需政府社會市場齊分擔

生育、養育、教育「三育」成本過高,是限制生育重要且直接的原因。為此,國務院辦公室2024年10月印發《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描繪了「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的清晰目標,並在今年陸續出台「育兒補貼每孩每年3,600元」「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生育津貼直接發放至個人」「支持家門口上普惠託班」等實際支持政策,顯示出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巨大決心。

從職工家庭暑期帶娃難的切口來看,「中國很多家庭都是雙職工,傳統上老人帶孫輩很多,現在更多是採用暑期班、託管班、夏令營等社會化解決辦法,這都存在成本、時間和親情的矛盾。」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原來育兒責任幾乎都是家庭內部承擔,但社會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家庭難以解決育兒和工作生活等的平衡難題,久而久之就形成生育意願普遍較低的情況,現在則更多需要政府、社會、市場來支持分擔家庭的育兒責任。

帶薪假期成必然趨勢

廣東是人口大省,近年來每年出生人口超百萬,全省各地通過擴大託育服務供給、降低託育服務費用、提升託育安全水平等,緩解家庭壓力,包括連續兩年發放「惠民託育券」等,範圍已覆蓋全省。不過這些託育政策主要面向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學齡家庭的育兒壓力仍然不輕。彭澎認為,從國家到省市陸續提出的育兒補貼、學費補貼、託育補貼等都意味着好的政策開端,逐步增加職工休息時間、帶薪假期也是減輕家庭育兒壓力的必然趨勢,「以後應該有更多體制機制的設計,讓適齡青年更願意生育,推動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他山之石】新加坡:家長可靈活休假 學童放假不過長

同樣有着重視教育和升學的文化,新加坡對上述問題的應對方式或許能提供一些「解題」思路。花女士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了30年,是一名小學教師,接觸過許多當地的學齡兒童家庭,她的孩子也在新加坡育兒、教育體系中出生成長。她認為,育兒的各個環節需要以家庭為主體來承擔,但這並不意味着家庭要獨自面對所有壓力,社會與國家也應主動發揮支撐作用,為每個家庭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比方給他們足夠的年假和靈活的休假制度,然後整體社會來共同承擔成本」。

職工年假有商量 可與學校同步

新加坡的學制與中國內地不同,每學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分為四個學段,每學段10周,中間由假期分割:3月、9月各一個1周假期,6月、12月各一個兩周假期。每段假期都不過長,減輕了家長假期育兒的壓力。同時,企業職工有比較充足的年假和靈活的休假制度。花女士介紹,出於一種全社會的默契,企業和職工家長們通常都會提前商議好,在學校假期時安排年假,其餘職工可以錯開休假、分擔工作,保證企業和社會的運轉。

全社會育兒友好 設施制度支持

以6月和12月兩個較長的假期來說,許多家庭首先會帶孩子出遊一段時間,剩餘時間,有的家庭選擇請長輩或女傭照顧孩子,有的則送去學生託管中心,也有一些選擇才藝特長班等,這些做法則和中國家庭看起來大致相似。「我認為新加坡是對育兒比較友好的社會,從豐富的公共設施,到整個社會的制度和觀念,都很支持和重視育兒和教育。」花女士表示,新加坡的育兒環境在過去數十年裏還不斷進步,例如增加男性育兒假、實行更加靈活的辦公制度等,但無論在哪個國家,育兒都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問題,需要社會、政府和家庭共同投入,共同營造更好的環境。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