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5日,世界氣象組織一份最新報告追蹤了空氣質量與氣候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報告指出,化石燃料燃燒和其他導致氣候變化的人類活動是影響空氣質量的污染源,例如煙塵、一氧化二氮和地面臭氧,而這些污染反過來又加劇了氣候變化,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報告主要發現,來自交通運輸、工業和農業等活動,以及野火和風吹沙塵的顆粒物仍然是主要的健康危害。
由於持續的減排措施,中國東部地區的PM2.5水平持續下降。相比之下,印度北部地區則成為污染重點區域。此外,野火導致加拿大、西伯利亞和中非地區的PM2.5水平高於平均水平。然而,異常值最高的地區是亞馬孫流域,這與西亞馬孫地區創紀錄的野火和南美洲北部受乾旱影響的火災有關。
報告還指出,野火是顆粒物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隨着氣候變暖,這一問題預計還會加劇,這將對基礎設施、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越來越大的風險。
報告還發現,微小的空氣懸浮顆粒氣溶膠,可以對大氣產生增溫或降溫的作用。顏色較深的氣溶膠,例如黑碳和棕碳,會使大氣變暖,並融化其沉降的冰雪或冰川。相反,顏色較亮的氣溶膠,例如硫酸鹽氣溶膠,會帶來短暫的降溫效果,但最終會以酸雨或酸雪的形式降落下來。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孫佳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