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破壞國際秩序,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地區衝突和戰爭不止,因而今年九三閱兵,其意義之大,已遠超往年國慶慶典時的排陣。中華民族用80年完成了從生存到守護的昇華,九三閱兵不僅是中國從歷史走向未來,更是中國對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的莊嚴承諾。我們唯有真正銘記這段血與火的來時路,才能開創萬世太平。

回顧歷史,日本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東京灣的美軍戰列艦「密蘇里號」甲板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正式結束。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事實上,除卻這兩次眾人矚目的投降儀式外,香港也曾舉辦過受降儀式。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後,當時的國民政府曾於次日電告英國就香港受降問題進行洽談,美國總統杜魯門也表示將安排英國接受日軍在香港的投降儀式;23日,國民政府同意讓英國官員代表其接受日本在香港的投降,並允許中美兩國代表參加受降儀式;9月16日,儀式在香港總督府舉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廣播《終戰詔書》,本質上並非「投降」,全文不承認侵略,無「投降」二字,更沒提中國、朝鮮及東南亞的受害者。根據日本與美國達成的協議,戰後天皇統治日本的權力繼續維持。日本天皇裕仁及其所代表的軍國體系作為法西斯罪行的罪魁禍首,責任全被豁免,甚至不是採取保留天皇制、但廢黜裕仁另立天皇。這不算什麼「無條件投降」,而是極其寬宥的有條件投降。日本壓根以「時運不濟、局勢不利」等政治話術為由要求終戰,並極盡美化,稱之所以同意終戰,是為「挽救子民免於塗炭」,還說發動侵華戰爭是為「為解放東亞而努力」,讓日本人從一開始就相信自己不是侵略者,是為保全民族、避免不必要傷亡的「和平締造者」。這份「終戰詔書」可謂日本民族心理的洗腦起點,以致靖國神社香火不息,軍國主義幽靈不時閃現。

歷史定論不容篡改

關鍵歷史事件的時間節點,至關重要,代表着歷史定性和話語權。美國希望全世界都記住9月2日,因為這一歷史性時刻不僅象徵二戰後國際關係的重大轉變,也是美國主導下的世界政治格局和秩序的開啟。不過事實是,中國14年艱苦抗戰,才是拖延日本的主力,才是終結日本戰爭的關鍵。

從1931年至1945年,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超70%主力,軍民傷亡3,500萬人。美軍能在太平洋戰場一路反攻,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深陷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泥潭無法自拔;蘇聯能迅速擊潰關東軍,也與關東軍早已被中國戰場消耗殆盡緊密相關;如果沒有中國多年抗戰,日本縱然後來遭受原子彈襲擊,可能還在亞洲大陸肆虐。可日本當局多年來只談「原子彈受害者」身份,卻迴避「侵略者」歷史,迄今從未以國家名義明確道歉。這種選擇性失憶,本身就是對歷史的二次侵略。

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9月3日正式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一日期的選擇是對日本投降法律效力的強調,徹底駁斥其「終戰詔書」的文字遊戲與模糊性,以戰場實際戰鬥(如黑龍江東寧要塞激戰持續至1945年8月30日)的終結。這不僅重塑全民集體記憶與反法西斯共識,整合歷史真相與全民族抗戰述說,糾正西方史學對「中國戰場邊沿化」的敘事變差,亦是以法律形式錨定侵略戰爭的雙重確認,以及對東方主戰場地位的全球重申。歷史定論不容篡改,軍國主義亡靈休想復生。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人民在及其艱難的條件下以巨大代價,為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九三閱兵意義重大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破壞國際秩序,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地區衝突和戰爭不止,因而今年九三閱兵,其意義之大,已遠超往年國慶慶典時的排陣。分列式環節按空中護旗梯隊、徒步方隊、戰旗方隊、裝備方隊、空中梯隊的順序,共編設45個方(梯)隊,依次震撼亮相。這既是對歷史的紀念,也是對現實的回應。

戰爭從未停止,只不過從明刀明槍,變成了不見血的文化戰、輿論戰、認知戰,搶奪的就是歷史的解釋權。中國人尊重國際規則,但不做規則的奴隸;中國人銘記歷史苦難,但不沉迷仇恨;中國人展示軍事實力,追求的是永久和平。從「小米加步槍」到「北斗加東風」,中華民族用80年完成了從生存到守護的昇華。九三閱兵,不僅是中國從歷史走向未來,更是中國對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的莊嚴承諾。我們唯有真正銘記這段血與火的來時路,才能開創萬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