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為培養香港年青一代對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興趣,加深他們對中國航天科技發展及成就的認識,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中華總商會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2025」,挑選30名來自28間中學的學生於7月25日至8月2日前往北京及酒泉等地參加航天員體驗課程。活動由香港太空館策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辦。今日舉辦分享會,邀請學生分享九日體驗營中的體會。

學員在為期九日的體驗營中,參觀多個國家重點的天文及航天科學設施,例如北京航天城及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學員亦首次到訪國家天文台武清觀測站,認識「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數據接收和深空通訊系統。他們亦到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體驗航天醫學項目及航天員訓練項目,包括穿脫航天服及品嘗太空食品等。行程中亦設有考試環節,以確認學員們能否掌握過程所學。香港太空館一級助理館長(青年節目)何致慜提到,學員們為了更好的準備考試,會圍在一起溫書、互相分享筆記。

香港太空館館長何萬雄致辭時分享,體驗營為同學帶來了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同學們不僅得以與多位資深航天專家面對面交流,請教航天科技知識,更非常幸運地與於今年四月自空間站返回地球、曾參與神舟十四號與神舟十九號任務的航天員蔡旭哲會面互動,聆聽他的經驗分享。

他期望各位同學在這段旅程中,除了加深對國家航天成就的認識外,也能透過與航天員及航天專家的對話,學習他們對工作的熱誠、嚴謹一絲不苟的專業精神,以及投身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投入與堅持。從而激勵自己奮發向前,將來亦能為國家的航天事業作出貢獻。他希望藉是次活動,激發大家對太空探索的渴望,一步一步邁向自己的航天夢,期盼有朝一日成為下一位來自香港的航天員。

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楊燕芝則表示,今次的體驗營對學生終身受用,希望大家保持這份探索的熱情,勇於接受挑戰,發揮團隊精神,繼續為自己、為香港、為國家勇敢追夢,開創未來。
在這次體驗營中,有三位同學獲得最佳表現營員,分別是沙田官立中學中五學生林君桐、浸信會呂明才中學的中三學生張倬僖、拔萃女書院中三學生鄭安生。

林君桐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觀國家天文台武清觀測站,該天文台曾經接收過火星車「祝融號」的信號。當她第一眼看到高達72米的天線時,倍感震撼。她表示,自己修讀資訊及通訊科技相關課程,這次有機會親身了解航天科技的運作,特別是地球與火星之間相隔4億公里的距離下,依然能夠完成訊號接收的任務,這讓她深感不可思議。
張倬僖則分享自己參觀「東方紅一號」發射塔印象深刻的經歷。他們在參觀前觀看了一部影片,影片講述了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如何協作完成發射任務。當他們真正來到發射塔前,見到宏偉的建築,仿佛置身於影片中的場景。他還提到,透過望遠鏡觀察發射塔的構造,進一步了解了相關的知識,並深刻感受到中國航天的成就。
而鄭安生則表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片遼闊的沙漠中,仰望萬里無雲的天空,我感受到發射塔的宏偉。」她認為能親身來到這樣的地方,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震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