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瀾壯闊的抗戰畫卷中,抗戰英雄們留下的一封封家書,紙短情長,字重千鈞,是大無畏的英雄氣魄,是捨小家為大家的崇高情懷,更有鼓舞人心的必勝信念。

戰火硝煙消散,中華民族巍然屹立,偉大祖國日益富強,深植於抗戰家書中的拳拳家國情懷不僅從未褪色,更熔鑄成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托舉起一個個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抗戰老兵後人們向我們述說英雄故事,希望逝去的先輩們,能在這一日共同見證國家之強盛,人民之富足。

他們通過香港《文匯報》寫下書信,告慰先輩。在這一封封相隔80載時空的魚雁傳書中,是訴不盡的思念,是家長裏短的述說,是國家崛起的自豪,是今日對歷史的真情致敬,亦是展望未來的美好願景。

山河無恙,煙火尋常。

中華盛世,如您所願。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李陽波、石華、郭瀚林、于珈琳、王玨

東北抗聯戰士 范德林

1932年春至1940年冬,在東滿、南滿地區進行抗日鬥爭,1955年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72年在瀋陽逝世。

范力剛:我們已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親愛的父親:

記得小時候,您會與我們說起最艱難的抗聯歲月,每到冬天,糧食基本上就是以草根樹皮為主,水就是雪融化以後當水喝。1936年之後,您跟隨楊靖宇的大部隊,對日寇掃蕩進行反擊。那時候的冬天尤其寒冷,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裏,抗聯戰士們只有單衣薄褲,也總是缺衣少食、供給很差,楊靖宇將軍和戰士們一樣都沒有棉褲穿,西北風一颳,颳得褲腳都敞開了。

我記得您說,那時,您最大的期望就是吃得飽、穿得暖,有自己的家。

如今,在您曾和戰友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廣袤東北大地上,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先進的農機正馳騁在田野間。在咱們的家鄉,夏糧剛剛歸倉,新一茬莊稼又生出新的希望。今年以來,遼寧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5,386.3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476萬畝高標準農田開工建設,規模創下歷史新高,30個產糧大縣全面實施單產提升項目,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佔比已達40%。我在新聞中看到,中國的糧食產量已連續十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去年更首次邁上1.4萬億斤的新台階,咱們已經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了!

兒范力剛 於瀋陽家中

山東抗日游擊隊戰士楊景冉

1938年5月參加「山東抗日游擊隊魯東八支隊」,擔當偵察兵,轉戰於山東、蘇北、皖北等地。解放戰爭期間,任第三野戰軍28軍83師的供給部主任,跟隨部隊參加了解放上海、浙江、福建的戰役。1951年,28軍入朝作戰,他作為留守處負責人留在福州,於1993年以88歲高齡去世。

楊緒美:咱家人都開着國產車

親愛的爺爺:

一晃您離開我們三十多年,我們全家人仍時時想念您。說起您作為一名偵察兵,參加「山東抗日游擊隊魯東八支隊」,轉戰於山東、蘇北、皖北等地的故事。還記得您時常說起,農民種地用上拖拉機、抽水機、收割機、脫粒機,咱們能出門就有火車飛機,大家都開上自己的汽車,這是多讓人期待的景象啊!

爺爺您知道嗎,咱們國家的汽車產量已經連續16年世界第一,很多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車。咱們不光自己用,去年汽車出口量達到585萬輛,其中不少是新能源車。咱們家裏,我們姐弟四個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車,我另外還有一輛最新型的電動汽車,這些小車都是咱們國產的,既美觀又好用也很實惠。這是我年輕的時候 ,也想像不到的場景啊!而且,現在大家出國旅遊、國內遠行,乘飛機、搭高鐵也方便得很。

爺爺,想必您聽到這些肯定很高興吧。您期待的每一個景象,都在咱們的國家一點一點實現了。我們時常聊起咱們的高鐵能越來越快,這也在不斷實現。我們的國家,有這樣的能力和底氣,我說得對吧?爺爺!

您的孫女 緒美 於北京家中

東江縱隊傳奇人物 曾鴻文

抗日戰爭爆發後變賣家產投身革命,成為東江縱隊的核心人物之一,曾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寶安大隊大隊長等職。他所在的布吉鄉雪竹徑村是個「全民皆兵」的村莊,他在1942年的「文化名人大營救」中亦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曾子豪:國家強盛香港繁榮您定倍感欣慰

親愛的爺爺:

站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時間節點,我思緒萬分,提筆給您寫下這封信。

小時候,家裏常有父輩的戰友們來,他們告訴我您是大英雄。那會兒只感覺到自豪,長大以後才明白,那是祖祖輩輩們的愛國情懷。您和東江縱隊的戰友們,打通西線陸上交通要道,確保大批文化名人從香港安全撤離到廣東白石龍。您當年在根據地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支援前線,如今全國上下齊心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如火如荼。您若見到今日的繁華盛世,定會倍感欣慰。

您曾戰鬥過的香港,已回歸祖國28年。香港回歸後,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不僅保持繁榮穩定,更在「一國兩制」下展現出獨特優勢。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到「一帶一路」合作,香港與祖國命運與共、同心同行。您當年為保護文化精英冒死打通營救通道,今日香港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中華文化在這裏傳承綻放。

爺爺,您和戰友們用鮮血換來的和平,我們從未辜負。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每一步,都是對您和所有抗日先輩最好的告慰。我們會永遠銘記您的教誨,傳承家國情懷,在新時代走好屬於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您的孫子 曾子豪 於廣東深圳家中

青年遠征軍戰士王望德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空降兵部隊「鴻翔部隊」一員,新中國成立後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2021年5月於陝西去世。

王周學:我們不再羨慕別人的飛機

親愛的父親:

昨天路過西安咸陽機場,無意間看到了沖天而起的國產大飛機C919,突然就想到抗戰期間您在中國第一支傘兵部隊訓練時的經歷。

記得您不止一次給我們說過,雖然你們是傘兵,但當年出行乘坐飛機卻是一種奢望。因而有一次當你們的中隊長回家探親時有幸坐了一回飛機,消息傳來部隊上人人羨慕不已。後來抗戰勝利後,你又作為受降部隊一員,赴香港接受日本投降,而那一次,雖然心情急迫,但你們依然沒有能夠坐上飛機,您和戰友們先是從雲南坐汽車到廣西梧州,再從梧州坐船到廣州,然後再輾轉到寶安縣(今深圳),最終進入香港完成了任務。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我特別想告訴您,你們當年的捨生忘死,不僅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的國家更已成為讓全球矚目的世界科技強國。您當年羨慕的坐飛機,如今已成為人們的出行日常,您歷盡艱辛的香港之行,如今早已在高鐵和航班的加持下,變成了「隨時可達」。還有,我們的「神舟」「嫦娥」可上九天攬月,我們的「蛟龍」可下五洋捉鱉,我們的人工智能驚艷全球……

父親,我還想告訴您,我們現在已經很少會產生你當年那樣的「羨慕」,因為全世界都在羨慕我們。

馬上到來的閱兵活動,不僅是人民軍隊奮進百年的嶄新亮相,同時也是我國科技實力的集中展示。父親,大閱兵的腳步聲即將鏗鏘而至,我陪着您一起,在那一天一同見證我們偉大祖國的又一歷史時刻。

兒 王周學

海軍大將 肖勁光

開國十大將中唯一的海軍大將,是創建海軍的元勳,擔任海軍司令員30年,為人民海軍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卓著貢獻。1989年3月在北京病逝。

肖雨青:航母編隊巡航在您未曾見過的經緯線上

親愛的爺爺:

我從小在您身邊長大,聽您講抗戰時期留守兵團的故事,聽您講創辦中國海軍的歲月。您作為新中國第一任海軍司令員,當年租借漁船考察劉公島,卻被漁民反問:「海軍司令還要跟我借漁船?」您時常向家人講起此事,那句質問像枚生銹的鉚釘,深深鉚進了您後半生的日日夜夜。您傾注全部心血推動海軍從近海防禦邁向遠海,最大的願望就是中國能擁有強大海軍,更渴望看到航母在遼闊海疆上揚帆遠航。

而今,中國海軍艦艇總數已突破350艘。遼寧艦、山東艦正式開啟中國航母時代,福建艦還用上了電磁彈射技術,實現作戰模式革新,055型萬噸大驅更是達到世界頂尖水平。您創建的海軍院校如今已發展為涵蓋大連艦艇學院、海軍工程大學等在內的完整教育體系,為海軍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爺爺,您的夢想已經實現,如果您能看到這一切,一定感到特別欣慰。

今年,我以您的名字命名設立了「勁海公益基金」,希望為海軍們帶去專業且有溫度的心理療癒。同時把爺爺那輩人建設海軍的艱辛歷程、先輩們為國奉獻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爺爺,現在我們的戰士不必再借漁船,我們的航母編隊正帶着五星紅旗巡航在您未曾見過的經緯線上,您所期盼的「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正一步步在我們眼前變 為現實。

孫女 肖雨青 於北京家中

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 黃維

歷經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等血火鏖戰,後又戍守滇南邊境。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勳。晚年致力推動兩岸交流,經常通過書信、撰文等表達對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

黃慧南與陳融母女:五星紅旗在國際舞台上獵獵飛揚

親愛的外公:

從小在歷史課本上見到您的名字,從家人口中聽聞您的抗戰往事,讓我對那段烽火歲月既感沉重,又覺親切。您在淞滬會戰羅店戰場死守七日,將士傷亡慘重,羅店鎮幾成廢墟;您在武漢會戰贛北戰場率部轉戰馬當、湖口等地,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為「萬家嶺大捷」奠定基礎。

今天,我站在您曾戰鬥過的土地上,那片曾被炮火撕裂、被熱血浸透的山河,如今已是安寧繁榮的村鎮。遠處高鐵列車正以350公里的時速劃過稻田,車窗映出的光影裏,彷彿閃回着您當年率領部隊穿插突圍的身影。

您畢生篤信「育人強國」,如今,國家大力發展教育與科技,青年一代在國際舞台上從容自信,中國技術走向世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大國崛起的背後,是您與先烈們當年用生命守護的和平土壤結出的碩果。這盛世不僅守住了國土,更讓五星紅旗在國際舞台上獵獵飛揚,這正是你們當年期盼的「強國夢」。

母親與我一直搜集、整理抗戰史料,走訪檔案館與戰場舊址,閱讀一手文獻。隨着檔案逐步數字化,越來越多年輕人甚至海外人士主動了解歷史,通過自媒體傳播抗戰故事。我期待兩岸能共同整理抗戰史料,讓更多塵封的歷史重見天日。銘記歷史,才能告慰每一位為之付 出生命的英靈。

外孫女 陳融 於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