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
【昔】1945年抗戰結束後,中國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工業基礎幾乎被摧毀,物資極度短缺,城市通貨膨脹嚴重,民眾生活困苦。農業全面衰退,農村饑荒常態化。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約1.1億噸,人均只有208公斤,只能讓當時的民眾半飢半飽。
【今】202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4.91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糧食生產首次突破1.4萬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日益夯實。
軍事
【昔】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兵工廠72家,大部分設備陳舊且多數遭破壞。開國大典在天安門接受檢閱的英雄部隊,用的都是從戰場上繳獲的「萬國牌」武器,而中國自身連一台汽車、一輛坦克、一架飛機都不能製造。
【今】經過幾十年的厲兵秣馬,中國軍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軍隊形成了規模適度、組織結構合理的局面,現役總員額減至200萬;主戰裝備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軍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並從空中、地面、海上到太空,全方位地構建了強大的國防體系。
交通設施
【昔】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鐵路僅有2.1萬公里,其中只有一半左右能正常運行,中華大地上行駛的是來自9個國家的4,069台蒸汽機車,公路通車里程僅8.1萬公里,沒有一條高速公路。
【今】截至2024年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6.2萬公里,是世界上唯一實現高鐵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的國家,新一代時速400公里的「全球最快高鐵」動車組樣車下線並開展試驗;公路總里程達到54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9.07萬公里,成為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
外交
【昔】弱國無外交。中國雖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在國際上毫無發言權。抗戰勝利後,西方列強的軍艦仍在中國內河肆意通航,外國資本和中國官僚資本一起壟斷了主要工業,中國人的前途命運仍舊掌握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手中。
【今】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包括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外交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4年底,中國建交國總數增至183個,外交朋友圈越來越大。
教育
【昔】新中國成立之初,10人中有8人是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1.6年,全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只有11.7萬人。
【今】2023年,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2.5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7%。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穩居世界第一;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留學生來華求學。
人口
【昔】經歷了長期戰亂、社會動盪與自然災荒,大量人口死亡或流離失所,人口統計數據因時代局限而存在爭議。官方記載與學術研究顯示,抗戰勝利後至新中國成立,中國人口約在4.5億至5.4億之間。
【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年末,全國人口14.08億。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在53個中高收入國家中排第4位。城鎮化率穩步提升。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