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平 美國人工智能科學院通訊院士、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吉貝克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醫藥在延長人類生命質量方面貢獻卓著。從理論基礎來看,中醫「治未病」 理念是核心,它不局限於疾病發生後的治療,更注重通過日常的養生、調理來防患於未然,從源頭上降低患病幾率,為生命健康築牢堅實防線。比如中醫倡導的四季養生法、食療藥膳等方式都能有效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力,讓身體保持良好狀態。

在臨床實踐中,中醫藥對慢性疾病的防治優勢明顯。隨着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大眾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病症的關注度日益提高,而中醫藥通過辨證施治的整體調理方案,在改善症狀、穩定指標、減少併發症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價值。例如對於高血脂人群,山楂、丹參等藥食同源藥材組成的調理方,能在降低血脂的同時保護血管功能。中醫藥在康復治療方面也發揮着重要作用,如通過針灸、推拿、按摩等手段,能有效幫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加快康復進程。

中醫藥產業的持續發展,還帶動了一系列相關健康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如保健品、藥妝等產品為不同需求的人們提供了更多提升生命質量的選擇。中醫藥憑借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從預防疾病、治療慢性病到助力康復,為延長人類生命質量貢獻着力量。

中醫藥應對瘟疫具成本優勢

在應對瘟疫時,中醫藥展現出顯著的經濟成本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藥物成本、治療過程及社會層面等多個維度。從藥物成本來看,中醫藥所用藥材多取自天然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來源廣泛且獲取相對容易。與部分需要復雜研發流程和精密生產工藝的西藥相比,中藥材的價格更為親民,這大大降低了藥物的采購成本,在瘟疫防控需要大量藥物支持時,這種成本優勢尤為明顯。

在治療過程中,中醫藥秉持整體調理的理念,強調預防與治療相結合,能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重症轉化率。以方艙醫院為例,中醫藥深度參與患者治療,通過辨證施治,眾多患者的症狀得到有效緩解,這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還減少了對高端醫療設備和重症監護資源的依賴,從而降低了醫療資源的佔用成本。

從社會層面而言,在瘟疫期間大規模推廣使用中醫藥,能夠助力快速控制疫情傳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可減少停工停產的時間,進而降低因疫情導致的經濟損失,對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起到重要作用。綜上,中醫藥憑借其在藥物成本、治療成本及社會經濟影響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應對瘟疫中展現出極高的性價比和經濟價值。

「治未病」理念 化成經濟價值

「治未病」作為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核心理念,歷經兩千餘年實踐沉澱,在當代健康中國戰略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其以預防為核心的健康維護模式,不僅構建了全周期健康防護網,更通過降低疾病負擔、激活健康產業等途徑,形成了獨特的經濟價值轉化機制,成為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治未病」理念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其核心在於打破「疾病發生後才干預」的被動模式,建立「主動防禦、全程管控」的健康管理體系,具體體現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三層遞進邏輯,形成覆蓋健康、亞健康、疾病各階段的預防體系。未病先防,針對健康人群,通過體質辨識與自然調理實現「防患於未然」。 既病防變,在疾病初期階段,通過精準辨證阻斷病情進展。瘥後防復,聚焦疾病康復期的體質修復,防止復發。

「治未病」的健康效益正通過多元路徑轉化為經濟價值,形成「預防投入—健康產出—產業增值」的良性循環:1)降低社會醫療支出,主動預防可以減少疾病發生率,直接減輕醫保負擔。2)激活健康產業新賽道,「治未病」理念催生了多元化健康服務形態,從家庭養生產品到高端康養服務,形成千億級市場規模。3)推動醫保支付方式革新,多地已將中醫預防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範疇,不僅提升了預防服務的可及性,更通過「小投入防大病」的模式,優化了醫保基金使用效率。從《黃帝內經》的理論雛形到現代健康管理的實踐創新,「治未病」的預防優勢既守護了民眾健康,又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受眾群體正經歷多元化轉變

在中醫藥經濟價值凸顯的進程中,其受眾群體正經歷着多元化轉變。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普通民眾更傾向於在患病後尋求經濟實惠的治療方式,中醫藥因藥材成本較低、診療費用親民,成為許多低收入家庭的選擇。那時的中醫藥服務,更多聚焦於疾病的治療,受眾對中醫藥的需求也多停在「治病省錢」的層面。如今,社會經濟水平提升推動健康觀念從「患病後治療」轉向「未病先防」,高價值人群湧入成為顯著特徵。這類人群注重生命質量長期管理,將中醫藥作為預防疾病、調養身心的核心手段:企業家定期定製「四季養生方」,借膏方、藥膳調節身體失衡;高淨值人群參與中醫藥康養莊園駐場調理,通過針灸等實現「治未病」;銀髮富裕階層以太極、中藥泡浴等踐行延年益壽理念。他們願為私人中醫顧問、高端理療付費,推動中醫藥產業從「普惠治療」向「高端健康管理」轉型。

在地域上,中醫藥已突破國內市場的局限。隨着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越來越多海外人士認可中醫藥的診療理念,成為新受眾。從最初嘗試針灸緩解疼痛,到主動接受中藥調理慢性疾病,甚至將中醫藥養生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不少海外高收入群體尤為青睞中醫藥的個性化調理方案,願意為高端中醫藥服務支付高額費用,這不僅拓寬了中醫藥的市場邊界,更提升了產業的國際影響力與經濟價值。

這種受眾的結構性轉變,不僅為中醫藥產業帶來了穩定且可觀的現金流,更促使行業在服務模式、產品研發上不斷升級——從針對大眾的中成藥,到面向高淨值人群的定製化養生套餐;從傳統的中醫診所,到融合現代科技的中醫藥健康管理中心。國內外高價值人群的需求,正在重塑中醫藥產業的價值鏈,使其從 「低成本醫療補充」躍升為「高附加值健康產業」,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中醫藥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與新業態

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中醫藥經濟不斷突破傳統邊界,衍生出一系列充滿活力的新模式與新業態,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互聯網+中醫藥」模式的興起,改變了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供給方式。線上問診、遠程醫療為患者提供便捷的中醫藥服務,中醫專家可在線為患者辨證開方,減少患者就醫成本。電商平台也讓中藥產品銷售渠道更加廣闊,方便消費者購買各類中藥飲片、中成藥等,讓中醫藥服務與產品觸達更廣泛的人群。中醫藥康養旅遊作為新興業態,實現了健康與文旅的深度融合。多地依託本地豐富的中藥材資源與秀麗的自然景觀,打造特色康養旅遊基地。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可體驗中藥採摘、中醫藥文化科普、中醫理療等項目,既放鬆身心,又能增進對中醫藥的了解。

中醫藥與食品、化妝品等行業的跨界融合,更是拓展了產業的價值空間。目前市場上已湧現出大量藥食同源產品,從枸杞、百合等傳統食材制成的養生茶飲,到茯苓餅乾、山藥麵條等功能性食品,再到添加黃芪、當歸提取物的保健食品,這些產品既符合「藥食同源」的傳統理論,又滿足現代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需求。中藥護膚品等產品層出不窮,滿足了消費者對健康和美的追求。

作為一個規模萬億級的大產業,中醫藥正通過多元業態創新釋放經濟潛力,涵蓋中藥材種植、加工製造、健康服務、文化傳播等全鏈條,形成橫跨第一、二、三產業的龐大經濟版圖,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這些新模式與新業態,正為中醫藥經濟注入新活力,推動其邁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未完,待續)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