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以象為本,其〈中孚〉一卦,即以江豚拜風、鳴鶴相和、翰音登天、外殼護物諸象為喻,說明感應首重真誠之德。教育局近年推行的價值觀教育亦有「誠信」一項,正與《周易》重視真誠之德一致,體現中國文化之傳承,值得推廣。
《周易》,又稱為《易經》,其哲理博大精深,獲儒家奉為「群經之首」,道家亦尊之為「三玄之冠」,乃中華文明之重要瑰寶。《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總結《易》學之性質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堪為確論。
《易》道何以廣大?何以「無所不包」?《莊子·天下》曰:「《易》以道陰陽。」《繫辭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正清楚點明《周易》之旨,乃在於闡明陰陽變化所衍生之吉凶時勢與修德意義。
此一「陰陽」之道,可以解釋天地任何事理之變化。所謂「陰陽」,無所不通,儒家曰「君子」與「小人」,道家曰「有為」與「無為」,佛家曰「迷因」與「悟果」,乃至現代經濟學之供需理論,市場學之博弈論,電腦科學之二進制,物理學之量子糾纏等,統統不過是「陰」「陽」之發用而已。
陰陽二端的不同感應,衍生不同的時勢,從而有不同的吉凶情狀。君子能夠體悟陰陽變化之理,便能審時度勢,繼而趨吉避凶。此為《易》道之要,亦為後來術數理論之根本。故《周易》特立〈咸〉卦,「咸」即「感」,旨為闡明陰陽感應變化之道也。
《周易》重視「感應」。《世說新語·文學》載東晉名僧慧遠法師回答殷仲堪「《易》以何為體?」之問,回答曰:「《易》以感為體。」正強調《周易》以「感通」為本。然而,怎麼樣的感應才能有吉祥的結果呢?《周易》特立〈中孚〉一卦以闡明其要。
〈中孚〉卦體為䷼,上巽下兌,巽為魚(洪邁《容齋隨筆》載「巽為魚」條)、為風,兌為澤,全卦有魚在江上拜風之象。〈中孚〉卦辭:「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所謂「豚魚」,概指「江豚」一類海洋哺乳動物,今歸屬於鯨類,古人則未有嚴格規範,概有「鱀豚」「水豬」等諸異名。
據古今多項文獻資料所載,「豚魚」好風,其首常浮出水面透氣,而其鼻所指,即為風浪所向,漁人稱此現象為「拜風」,因其出現往往伴隨風浪並起,故漁人但視其所在,即可及時了解風浪變化,預早避開災險,確保航程安全。
《周易》作者觀察到「豚魚」此一特性,遂將之收入〈中孚〉卦辭,喻示信實如一之道理。《象傳》曰:「澤上有風,中孚。」正與江豚浮於江面「拜風」之象相合。
又〈中孚〉卦體外陽實而內陰虛,象外殼之形,故《朱子語類》載朱熹曰:「〈中孚〉是箇卵象,是鳥之未出殼底。」即以殼象為喻。卦體象徵虛懷若谷之德,外殼比喻陽實之陽爻,而其內裏珍重保護之中虛陰爻,則以誠德為喻,故程頤曰:「存於中為孚,見於事為信。」說明感應的重點在於真誠與信任。
由此可知,人與人之感應,貴在真誠,有誠則吉,無誠則凶。《周易》全經屢見斷占辭「有孚」,正為彰顯誠德之可貴也。
相反,如果是失信之應呢?《周易》有「物極必反」的思想,故〈中孚〉末爻上九曰:「翰音登于天,貞凶。」《象傳》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以雞高飛上天為喻,說明若把反常的現象視作常態,最終必有凶兆,自食惡果。
社會近日傳出有學校懷疑「借殼辦學」的爭議,又有不同比賽的失信風波,此風絕不可長,教育局亦申明必將嚴打歪風。誠然,「翰音登于天,貞凶」,何可長也?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