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工智能(AI)日益融入社會的各個層面,世界各地的教育體系都在努力跟上腳步。2025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出《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當中提出符合未來人工智能教育層面上的應用中的前瞻性策略。正值新學年初,本文希望利用該框架配合筆者提倡的3I教學指標,綜合幾項在公民科中應用AI需要關注的事項,供學界參考。
首先是善用AI為教學帶來的改進。UNESCO框架中強調善用AI可擴展個別化學習、形成性評量與多語無障礙支援,讓課堂的差異化學習和融合(inclusive)做得更簡易及仔細。同時AI可釋放教師教學時間去做更高價值的回饋與探究,透過優化教學數據的處理,亦能協助教師即時回饋與進行班級觀察,提升教學診斷精準程度。
其次是教育由「教用AI」走向「與AI共創」,其關鍵在於創設沉浸式(immersive)的情境與教學內容。透過虛擬與現實互動的AI教學工具和設計,如運用準確的史料,創設能解說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聊天機器人等,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就進入教案中四十多年來的歷史情境,加強學習的效能。
AI寫成的不同應用程式,更加可以加強各學科與學生的互動(interactive),例如在公民科中,教授中華文化相關課題時,可將如不同非遺的分類和背景資料輸入AI平台,並着學生利用相關的資料,處理及分類,再生成可以推廣中華文化的圖像,同時加強學生對資料搜集及AI生成的資料作辯證的能力,最終讓學生成為學習建構者。
最後當然要注意的是保持教師的「專業性」。為了推展具備3I素質的AI教育,教師的專業工作需要以人為本作設計,注重應用時的道德倫理及融合可持續發展概念,讓學生在真實世界為本的課堂任務中建構與課程相關的概念、技能與價值。因此教師需協助學生辨識AI工具的比例性與可信度,並以表現性評量蒐證,促進跨學科與遷移。以公民科為例,課程重視資料的可信性及準確度,因此教師亦是課程資料治理與風險管理者,需警覺AI平台中的「幻覺」、偏見與歧視;並重視在生成內容中,標示來源與版權,避免把生成內容當作原創,維持學術誠信。
●洪昭隆博士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副校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