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描繪的1960年代的黃大仙徙置區及獅子山。 受訪者供圖
●明月筆下的大澳村內棚屋。 受訪者供圖
●明月描繪的飛機在九龍城區上空經過的場景。受訪者供圖
●明月用水彩畫描繪舊尖沙咀火車站。
●明月早前在大有商場舉行畫展「行·街·市」。
●多元藝術創作者鍾偉明

七月下旬路經灣仔大有商場,看到有三排水彩畫在展出,畫展的名叫「行·街·市」。看畫的人流不算多,小記的眼球被畫的內容吸引,駐足細看,全是香港的舊建築、舊街市及屋邨景,線條、色調運用得很是和諧好看。畫家署名「明月」,可人不在場,記者沒法即時訪問他,但感覺這裏也一定有個故事,後通過電郵終於找到了人,果然又是一個熱愛藝術的「香港半職藝術家」,正於平衡藝術與生活這件事上摸索前行。●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焯羚

明月真名鍾偉明,從事建築及環境設計,他形容自己為一個「多元藝術創作者」。「我是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建築及環境設計系的學士畢業生,然後在香港理工大學完成碩士課程,主修設計。其後全職在建築師樓工作,做建築工程及室內設計,再轉做全職教學超過10年。我另一個身份是多元藝術創作工作者,畫水墨畫、水彩墨。現在是個半自由工作者,一半時間幫中、小學生補習中、英、數課程。一半時間發展藝術創作,自己畫畫兼教小朋友書畫。」

「喜歡水彩畫藝術創作,是希望能借助顏色、畫筆把不同時期香港發展的風貌描繪出來,你見到我大部分作品都是環繞住不同時代的香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千禧年代。香港現今是一個先進城市,擁有健全的法制、金融科技、教育、醫療、交通基建,位列世界前列。有今天的成就絕非靠運氣,是靠我們代代香港人努力創造出來的。也希望自己創作的作品能在同地區擺展,讓不同地區的香港市民及不同國家的遊客來到香港參觀時都了解到獅子山下香港人的拚搏精神,體驗香港的文化發展,以及東方之珠的魅力。」

建築設計基礎助力學畫

一邊工作一邊畫畫幾十年,鍾偉明靠的是熱情和毅力,「我的成長年代沒有現在的小朋友幸福,沒那麼多物質支援,沒有那麼多藝術課程可選修。現在小孩幾歲就開始學畫畫,家境好的父母會請個老師專門教,表現出色的,學校又會保送去外地進修。我中學考得不好,只能白天工作,夜晚進修,半工半讀終於拿到一個像樣的學位。我鍾意設計,順理成章就進入設計公司工作,20多年來邊工作邊學畫畫,因為有建築設計基礎,畫線條特別快上手。我先學水墨,再利用水墨的技巧畫水彩,特別愛運用水彩、水墨技法畫建築物、風景點,水彩畫是比較colorful,普通市民好易接受。」

鍾情畫香港舊街景、舊建築有沒有特別原因?「我父母在我大概四五歲就舉家從內地到香港定居,我也是基層中成長。屋邨生活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我把自己畫的小孩玩滑梯那幅畫放上網後有不少回響,許多人都有共鳴,這更加鼓勵我做這件事。我暫時畫了超過150幅懷舊場景水彩畫,要常去歷史博物館搜尋資料,也會在五六十年代香港懷舊照片群組、交通工具巴士群組等找有香港味道的題材;例如尖沙咀火車站鐘樓能原位保留,但當時的火車站大堂,我們後輩沒法看到其模樣,於是我設法將大堂也畫出來,就去找歷史照片看,重塑當年的場景,因為這都反映了香港發展的歷史,無論是前輩或後輩都能夠分享,市民有共鳴,很有意義。」

「現在社交媒體發達,我都將作品放上世界各地不同的藝術家平台交流分享。歐洲、澳洲、美國、日本、印度的網民也有興趣看,不過難有實質性收穫。我不是名家,任何人成名之前都一定要有孕育、培養的過程。正如百年前人們建設的建築物到現今已經成為歷史建築,所以今日的新建築,未來就是歷史建築。」鍾偉明自我鼓勵道。

望政府協助本地藝術家

當聽人說自己的作品有很濃的香港味,適合參加慶祝香港回歸畫展時,鍾偉明說:「我不懂找門路,如果有人欣賞當然好開心!如今連去普通畫展的機會都不多。」他續說:「慶幸我找到灣仔大有商場,他們很支持本地藝術家,免費借場地給我用。當然商場本身有商業考慮角度,第一就是會考慮作品級數,二是能否通過某些作品帶動、提升商場的人流 。我需要自薦,給他們看作品,講解一下個人理念,他們都很接受,每年都offer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今次好幸運拿到兩個星期,可免費擺我的作品。如果可以去金鐘Pacific Place或鰂魚涌太古廣場等甲級商場展出就更好。」

鍾偉明提出三點:一,希望政府加大點力度協助香港藝術家,鼓勵商界大力協助藝術家的作品商品化,以一條龍方式協助藝術工作者的作品走出東南亞地區及大灣區市場,包括海外展覽場地租賃、作品運輸、交通、保險等事項,令他們有生存空間。二,政府或藝發局可進一步增加藝術作品孵化基地,讓有潛質的藝術家可以用較平價,或者免租金的方式租借創作地方,與不同界別聯繫,向不同機構推廣藝術工作者的作品。如果政府肯牽頭或者肯做中介來協助藝術工作者,相信會更加事半功倍。三,在大、中、小學加大力度推行駐校藝術家計劃,聘請不同藝術工作者走進校園,教授及分享他們創作的經驗及技能。「相信新晉藝術工作者會願意做駐校藝術課導師,也願意到商場工作坊教小朋友畫畫。」

香港缺乏展覽場地

香港的展覽多由政府或私人機構主導,場租成為主要壓力,若政府場地或商界有大型商場可提供免租或優惠租金給藝術工作者,是有機會發掘更多好作品的。同時政府或藝發局也應為有潛質的本地藝術家打造一個平台、特定藝術展覽區或藝術村,讓藝術工作者有機會發表作品,或匯集各類型藝術創作者一齊開工作室,締造藝術氛圍。

記者接觸不少未有高知名度的畫家都表示,想在香港找地方展覽作品很是困難,連名家都埋怨申請場館批出檔期太短,就像早前在中央圖書館舉行的「華萃盛放·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大展2025 」, 吸引世界華人書畫家來參展,才獲得三天展期。勞師動眾裱幅畫,運輸去會場,自行布置展位,才展出幾天實在可惜。展覽現場也不容許做藝術品交易,外地畫家覺得很不划算,熱情大減,因此不解決這些問題會窒礙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