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華在策展及教學中都頗為重視傳統藝術的當代演繹。 受訪者供圖
●吳秀華2023年策劃的「皇帝碑刻·當代啟迪」展覽同時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和油街實現展出。 網上圖片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館長吳秀華以往不論是在策展,還是在教學中,一直頗為重視傳統藝術的當代演繹。這樣的理念源於她在英國牛津大學求學時的所見所感——中外學者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角度差異,不斷拓寬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近日吳秀華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中西文化互動、古今對話是傳統藝術延續生命力的方式之一。

吳秀華早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藝術史哲學博士,她發現中外學者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方向很不同:中國學者聚焦作品風格發展和古代書畫家的生平傳記,外國學者的研究相對宏觀,會將中國傳統藝術放進世界史中進行理解。而近十多年,隨着不少中國學者留學海外,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這種研究角度的差異越來越小。「至於中西方交流合作,其實在藝術策展、文物修復等不同範疇已合作很多年,也取得一些共識。」她認為,中西方日後的交流除了技術,更多的還是思想層面的探討,「因為我們不能把同一個理論套用到所有藝術品上,需要綜合雙方所長探討出更多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

大學博物館的角色非常重要

吳秀華認為,大學博物館的角色非常重要,也應該與大型博物館區別開來。「大型博物館面臨一些實際的壓力,比如要通過入場人次來證明一場展覽是否成功,所以在策展、挑選藝術家時都會受到影響。但在這方面,大學博物館的壓力較小,所以有能力去做一些學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展覽,哪怕這些展覽偏離大眾品味也不要緊。」她表示,大學博物館的任務就是為文化藝術界最前沿的知識和資訊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以及思考空間,同時它也承擔為學生實習和國際研究合作提供機會的責任。

在以往策展中,她一直堅持對傳統藝術進行當代演繹,她以之前策劃過的一個展覽「皇帝碑刻·當代啟迪」舉例道:「很多人對碑帖沒有興趣,我們就想怎麼樣將它變得時髦一點、貼地一點。後來我們以3件跨越古今與『皇帝』有關的碑刻墨跡為引子,將文字墨跡及其拓片與一系列古代和當代藝術並置。這樣呈現出來的展覽不僅不會枯燥,還會成為『打卡』熱點。 」而帶學生的時候,她也會鼓勵他們在創作中融入現當代元素,如讓他們在創作小型版畫時加入香港特色,美食、歷史、風景等。「我還帶着他們一起策展,教他們如何通過社交平台推廣展覽等。」

據她觀察,香港社會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了解一直在不斷增強。「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內地不少博物館的藏品陸續在香港展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07年故宮博物院借出『國寶』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來港展出,引起極大轟動,參觀人數創下香港藝術館有史以來的紀錄。從那時候開始掀起一股欣賞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潮。 」

2022年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中國傳統藝術及世界珍寶的一個匯集地, 吳秀華認為,這對於新一代學者研究與推廣中國傳統藝術有很大助力。她憶述自己讀書時因為研究需要,要查閱一些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書畫真跡時,需要去翻閱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刊物,慢慢去找,然後請老師寫推薦信或主動聯絡對方申請以學術研究或交流的途徑去北京看,看的時候也不允許拍照。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都是故宮博物院的精品,這給研究學者、公眾近距離接觸文物的機會,「那我們就能夠通過推廣和教育慢慢培養這些觀眾的興趣。 」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