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騰訊展區工作人員(左)在向參觀者展示具身智能開放平台Tairos。該平台可搭載多款機器人本體,從而實現不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資料圖片
●5月8日,全球首創的AI+全骨科手術機器人ROPA在演示「膝關節置換手術」。 資料圖片

北京大學軟件工程國家工程中心博士、信息安全專家潘克峰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在推動人工智能全球普惠方面,中國以「發展優先」為核心導向,構建起「規則引領-技術賦能-生態共建」的國際合作體系。這一實踐不同於西方國家簡單的產品輸出,而是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分享與「授人以漁」的緊密結合,在為發展中國家深度參與AI技術革命提供切實路徑的同時,穩步推動AI治理從「少數主導」向「多邊體系」的轉型,為全球AI治理注入包容性動能。

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已逾60個,但源自全球南方的方案不足1/5。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並深度融入全球發展,其治理規則的制定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直接關係到全球數字時代的公平與正義。在此進程中,全球南方國家的話語權問題日益凸顯。以「全球人工智能夥伴關係」(GPAI)為例,其22個創始成員中全球南方僅佔2席,決策權重極不適配。在全球人工智能標準制定會議上,全球南方代表發言時長不足20%,制度正當性缺失。這表明,人工智能治理規則制定中,構建全球南方話語權,不僅是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支撐。

技術產品廣泛惠及全球南方

潘克峰指出,技術賦能方面,中國AI技術和產品已經廣泛惠及全球南方。例如,華為攜手南非客運鐵路局,給當地鐵路系統帶來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通過打造光視聯通系統及上層集成管理平台,大幅提高了鐵路運營安全性。中國人工智能技術還助力巴西電網、泰國礦區實現了高效運轉和作業。此外,中國也注重系統性能力培育而非單點援助,通過「數字埃及建設者」計劃,中國每年為當地1,000名學員提供獎學金,助力發展中國家培育起本土化創新生態。「中國還依託開源生態,大幅降低發展中國家AI應用門檻。以DeepSeek大模型為例,其訓練成本遠低於美國同類產品,可助發展中國家擺脫對昂貴高端芯片的依賴。」

他表示,在規則層面,中國突破傳統技術標準由發達國家主導的模式,在聯合國框架下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將「發展權平等」納入全球AI治理核心議題,主張讓發展中國家在AI倫理界定、數據主權維護等關鍵領域擁有實質話語權。而在風險治理領域,中國也秉持務實路徑,主張安全可控、倫理先行,平衡技術創新與數據安全。「中國AI治理實踐的本質,就是將自身經驗轉化為國際公共產品,助力發展中國家跨越數字鴻溝。」潘克峰說。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郭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