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格鬥
無人機
未來座艙
智能雲盒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26日對外公布,明確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勾勒出中國「人工智能+」最新的行動路線圖。《意見》提出三步走布局,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目標是到2035年中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提出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將沉澱共性能力,大幅降低應用創新門檻。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尚有相關新聞刊A2、A3)

根據《意見》,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六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供需協同推進 推系列政策舉措

《意見》圍繞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提出一系列政策舉措。一方面,以行業應用需求為牽引,統籌國內和國際,開展「人工智能+」六大行動。圍繞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重點領域,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對各行業各領域範式變革影響,前瞻謀劃「人工智能+」工作着力點。另一方面,以硬基礎和軟建設為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夯實「人工智能+」行動八大支撐。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演進規律,結合內外部形勢變化,圍繞模型、數據、算力、應用、開源、人才、政策法規、安全八個方面,系統構建人工智能基礎支撐體系。

搭建共性平台 匯聚資源和產能

《意見》並提出,將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搭建行業應用共性平台。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應用中試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應用規模化、標準化、體系化發展的共性能力平台。結合「人工智能+」六大重點行動,通過在製造、醫療、交通、金融、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布局應用中試基地,匯聚行業資源和相關產業能力,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推廣應用成果、孵化創新主體、打造開放生態。

談及這批應用中試基地的作用,負責人表示,一是聚焦共性問題,帶動促進行業效能提升。通過整合優質資源,應用人工智能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問題,打造「示範價值高、帶動效應強」的標杆應用,促進全行業生產效能提升。

二是打造共創平台,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打通人工智能應用供需對接、數據開放、資源共享、技術交流渠道,提供人工智能應用研發中試驗證環境,以應用發展帶動技術創新,孵化培育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產業集群。

三是沉澱共性能力,大幅降低應用創新門檻。通過「統一技術架構、統一數據規範、統一標準體系」,打造算力、數據、模型共性服務能力,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和推廣,加速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四是培育共贏生態,促進行業創新範式變革。堅持開放協作、互利共贏,加快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構建資源共享、能力互補、良性互動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四方面摘要

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

●大力發展智能原生技術、產品和服務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層架構和運行邏輯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業

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

●加快人工智能在設計、中試、生產、服務、運營全環節落地應用

●加快工業軟件創新突破,大力發展智能製造裝備

●推進工業供應鏈智能協同,加強自適應供需匹配

●深化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增強工業系統的智能感知與決策執行能力

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強化農機農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加強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管理、風險防範等領域應用

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模式

●加快服務業從數字賦能的互聯網服務向智能驅動的新型服務方式演進

●在軟件、信息、金融、商務、法律、交通、物流、商貿等領域,推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廣泛應用

資料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