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建設科技強國路上,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養與集聚至關重要。陳志豪表示,實驗室最引以為傲的成就,正是為國家培養一批傑出人才,很多人在不同崗位貢獻自身力量。例如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校長胡俊,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在城大跟隨時任無線通訊研究中心主任梅冠香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優秀學者;實驗室培養的眾多學子中,部分人畢業後選擇到東南大學等知名高校任教,有人成為其研究領域最年輕的正教授;亦有人創業,涵蓋天線、芯片等多個前沿領域,「通過培養這些人才,為國家通訊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黃衡指,疫情期間,實驗室安排學生嘗試自主搭建全球首台用於毫米波和太赫茲研究的「雙機械臂」高解析度天線測量系統,「從外觀設計到核心設備搭建,全部由團隊自主完成,歷時約一年半。學生通過親手做,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技術各環節的知識。」
「勤奮不怕吃虧是成功要素」
科研要創新,陳志豪認為,勤奮和不怕吃虧是成功的要素。他以實驗室兩位優秀學子為例,當年他們經常工作至深夜,如今各有成就,一人在芯片領域成就斐然,另一人加入大學電機工程系學術路上展所長,強調聰明才智固然重要,但若缺乏扎實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只會事倍功半。
陳志豪又笑言,黃衡也是不怕吃虧的好例子,「他是世界頂尖的天線專家之一,與小米、比亞迪等建立了長期友好關係,從不計較即時回報,在企業請教技術問題時大方分享。後來城大辦活動需要企業參與時,黃衡去尋求業界支持時立刻得到回響,促成了校企雙贏。」
陳志豪最後寄語青年學子:「現在最大的發展機遇在中國,但是不論在何地,關鍵是找到滿足感,找到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