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問期間,陳志豪和實驗室副主任黃衡帶領香港文匯報記者參觀實驗室的收藏庫,從已申請專利、奠定移動通信基礎的L型探針,到晶瑩剔透的玻璃天鵝天線,再到可替代金屬的水滴天線,處處體現團隊的創新智慧。
勉青年留心身邊事 創科隨處見
其中L型探針的技術源自實驗室前主任陸貴文早年研發的「L型探針平面天線」,是開創2G和3G基站天線新家族的專利設計,適用於所有頻率波段。探針改為L型之後,頻帶可從2%至3%增大到30%,而後來黃衡更開發了能用於寬頻及可重構天線的磁電偶極子與L型探針饋電,其簡單結構,饋電效率高,常用於微波通訊等領域。
陳志豪自豪地說,就算專利已過期,該技術至今仍被全球通訊行業廣泛採用,成為流動通訊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
至於由耐熱玻璃製成的天鵝造型天線,由城大電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梁國華研發,既能作為裝飾品,又能用於無線信號傳輸,陳志豪指,團隊更會嘗試以水滴製作天線。黃衡解釋,水滴在特定條件下可產生與金屬天線相同的輻射效果,為透明電子技術提供了新方向,「這些作品告訴年輕人,只要留心身邊事物,創科隨處可見,人人可做。」
黃衡又提到,中美的芯片戰不單涉及製造,還包含了芯片的運用和技術的提升。團隊將天線技術與芯片設計結合,成功在毫米級別的芯片上集成144個天線單元,使發射功率提升數千倍,性能超越國際同類研究。而城大另一團隊研發的微波光子芯片,利用光學技術進行信號處理,速度較傳統電子芯片快1,000倍,能耗更低,可應用於5G或6G、雷達系統及人工智能(AI)等領域,「我們擅長以合理成本實現技術突破,不必依賴最昂貴的材料或設備,也能做得更出色,這種務實創新的風格、科研人員的韌性與刻苦精神,正是中國科研的獨特優勢。」
陳志豪認為,團隊的許多突破都源於長期積累的開創性構想,通過反覆實驗與改進,最終轉化為領先技術,才能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未來實驗室將繼續探索太赫茲及毫米波技術的前沿應用,助力國家通訊科技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