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明 立法會議員 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

最近,多宗涉及粵港兩地的社會事件,引起廣泛關注。既有內地補習社涉嫌違規與本港學校合辦DSE課程,出現「借殼辦學」的問題,又揭發多宗內地居民非法來港工作的「黑工」問題。對於這些社會事件,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一是依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的所在,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一個視角,可以兩地融合發展的大趨勢為背景,從這些社會事件中,思考未來的政策方向。

違規「借殼辦學」,涉及粵港兩地少數教學機構及中介的不規範行為,甚至有可能涉及欺詐,對本地教育管理,以及本地學生的權益,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必須嚴肅跟進。特區政府已表明對「借殼辦學」零容忍的取態,成立突擊巡查小隊,設立舉報機制,並與內地相關部門建立訊息情報交流機制,當發現有相關情況,就會立即嚴肅處理,包括將涉及違法欺詐的個案,轉介執法部門,將涉及內地中介或教育團體的個案,轉交內地相關部門處理。

跨境升學就業需求迅速上升

非法「黑工」則不僅會衝擊本地的勞工市場,對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擠壓本地從業者的生存空間,還有可能產生職業安全問題,同時可能涉及犯罪問題,必須正視,從嚴打擊。特區政府的執法部門近期明顯加強執法行動,打擊多個行業存在的「黑工」問題,向社會釋放出正面信息。

「借殼辦學」和「黑工」等問題的出現,背後反映粵港兩地融合發展正在加速。無可否認,兩地跨境升學、跨境就業的需求,呈現迅速上升趨勢,而兩地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方面,卻未能跟上,讓一小部分非法機構和中介鑽了漏洞,導致不規範、不合法,甚至涉及違法犯罪的問題發生,損害兩地民眾的利益。

面對這些問題,除了加強執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之外,也須從加快兩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層面,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中國有句古話,堵不如疏。粵港兩地融合發展加速前進,涉及兩地交流、交往的各種需求都會隨之上升,兩地政府應走在前面,及早做好疏導工作,讓各種兩地交流、交往、合作,都能在合法合規的正確軌道上,更好地發展起來,這才是有利長遠發展的解決辦法。

以「借殼辦學」為例,這種現象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兩地跨境升學需求的迅速增長,不僅香港有愈來愈多學生有意前往內地升學;內地居民在生活質素全面提升之後,也有愈來愈多學生希望能到香港讀書,或者透過香港走向海外升學,粵港兩地政府須預先建立起更多合法的渠道,滿足兩地學生的這些需求。

建立更多合法渠道滿足需求

早在2023年,已經有報道指,深圳至少有20間學校開辦DSE課程,有數百名考生持非香港身份證報考。在不影響香港本地學生的前提下,粵港兩地政府如能建立起合法渠道,讓內地學生可以有更清晰的官方資訊和渠道,合法、合規地報考DSE課程,升讀香港的大學院校課程,不僅可以解決內地學生的升學需求,對提升本港DSE考試的品牌效應,推進本地大學院校的高質量發展,乃至於推進建設本港國際教育樞紐和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發展戰略,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黑工」問題同樣反映出粵港兩地跨境就業的需求正在持續上升。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特區政府雖已透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放寬輸入勞工的限制,但顯然未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也引起部分市民對地區基層就業機會下降的憂慮,如何因應新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政策,既能提高對本地勞工的保障,又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是特區政府須深入思考的問題。